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7-04-26
来源:
2017年4月22日上午9时,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中西古典学方法论对话学术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楼报告厅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来自中西各地的古典学学者齐聚一堂,以中西不同视角商讨与展望古典文本的研究方法。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的学者包括:牛津大学约翰•贝恩斯(john bains)教授、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李安敦(anthony barbieri-low)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金鹏程(paul r.goldin)教授、耶鲁大学迈克尔·亨特(michael hunter)助理教授、普林斯顿大学柯马丁(martin kern)教授、美国纽约大学贝亚特·蓬格拉-茨莱斯滕(beate pongratz-leisten)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李孟涛(matthias l.richter)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史嘉柏(david schaberg)教授、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马克·s. 史密斯(mark s.smith)教授,武汉大学陈伟教授、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荣新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跃进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杨慧林教授、孙郁教授、徐建委副教授。另外,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国家图书馆等兄弟院校、研究所的部分学者也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会前接见了与会学者,对到会学者表示欢迎。
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朱冠明教授主持。朱冠明教授热烈欢迎来自中西古典学学者群贤毕至,并介绍了到场嘉宾。他谈到,中国人民大学在两周前的今天成立了古典学学院。这个古典学学院与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探究旨趣是相近的,这体现了人民大学对古典学的极高重视。另外,他感谢这次会议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人才办、汉语推广研究所、以及国学院相关工作人员给予的大力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杨慧林教授为会议致辞。他谈到,曾经部分学者对古代文本的研究带有偏见,认为其只能由各国本土学者进行研究。但他发现,当代众多优秀的汉学家对中国古代文本已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他回忆,曾在台湾与柯马丁教授进行过一次对话式讨论,他以中国人的角度讲解西方文本、基督教文本,而柯马丁以西方人的视角讲授中国的《尚书》,当时柯马丁的发言令中国学者印象深刻。可见,建立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这种交流的平台是十分必要的。他也提及,中国人民大学古典学学院是中国高校中第一个古典学学科。他由衷希望能把中国古典学、西方古典学二者——即所谓“欧亚古典学”——置于一个更为宽阔的学术平台进行考察交流,进行跨专业、跨文化、跨地域的研究,并希望通过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的学者参与其中,将其做得更深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同样在致辞中对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表达了热烈祝贺和深远期待。他提及中国的古典学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愈发受到关注。百年之前的新文化运动,可被看作是中国古典学的开端。胡适提出“整理国故”,正是寻求以一种西学方式研究中国古典。但在当时并没有条件像今天一样与西方学界频繁往来。当时的周作人也认为,中国学界多关注18、19世纪的欧洲文明,而缺少对两希文明的凝视,因此周作人身体力行翻译两希著作,期盼这批最具价值的古典能够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以此召唤学界对古典精神的研究,得以在文本中寻找脉络,将古典文明汇入到中国新文明的建设之中。目前各高校和教育机构都意识到,很多学科都受惠于古典学的研究成果。他期待此次会议中的论文发表可以帮助学者聆听到各自内心的声音,并将之化为文化建设与学术研究的力量。
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柯马丁教授发表了热忱的致辞。他首先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使他“梦想成真”。他回忆道,去年夏天,他在与杨慧林老师、徐建委老师和张靖老师的交流中,产生了成立“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的想法。仅仅经历了半年时间,中国人民大学就奇迹般地将这一构想变为现实。他提到,在国外如美国、德国、印度等,也有类似以古代文本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机构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因此,中国人民大学成立此机构具有特殊意义。同时,他提及该研究中心建立了一个资料丰富的图书馆,以供研究人员在会议讨论中随时查阅文献。由于其研究成员以各自文明的古代文本书写为研究核心,研究中心的成立使学者们走出各自的书斋而汇集于此,通过不同的工作坊会议,将不同的视角与灵感带给彼此,在文本诠释中开拓出新的领域、甚至前人从未知晓的领域。随后,柯马丁教授依次介绍了出席此次会议的中外学者的学术信息。
大会致辞结束后,柯马丁教授、杨慧林教授、孙郁教授、郭洪林教授共同为“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揭牌,并感谢牌匾的题写者——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开幕式后,与会人员在逸夫会堂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