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3-11-07
来源:
姚丹,女(1968-)福建人
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邮箱:yaodanqian1001@163.com
教育背景
(1)1986年至1990年 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1994年至1997年 硕士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3)1997年至2000年 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
·
-
工作经历
(1)2000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工作
(2)2012-2013年,在纽约大学东亚系访学一年(3)2023.10退休
·
-
研究方向
(1)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学
(2)中国现代教育与现代文学
(3)当代文学制度的生成与演变
·
-
教授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史
(2)中国当代文学史
(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
(4)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导读
(5)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
(6)中国1950-70年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7)研究专著研读
·
-
重要获奖
(1)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人)
(2)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参与人)
(3)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先进工作者(4)2022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人)
学术兼职
(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2)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科研项目
独立完成的研究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1949-1999 中国“红色经典”构造进程的考察》(2001-2008)
参与完成的研究课题:
(1)《神学与人文学》(2006-2009)
(2)教育部十一五规划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当代文学与民族形式建构》(2008-2011)
现独立承担的研究课题:
(1)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培养计划项目:《人民文学出版社与“红色经典”的生产(1951-1959)》(2011-)
·
-
代表性论文
(1)《沈祖棻创作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
(2)《西南联大中文系、外文系和校园里的新文学创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1期。
(3)《“第三条抒情的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第2期。
(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规审视下的“新英雄” 》,《现代中国》第2辑,2001年
(5)《鲁迅的儿童本位观和文化原罪感》,《语文建设》,2002年第8期。
(6)《闻一多四十年代的转变》,《语文建设》,2002年第10期。
(7)《“事实契约”与“虚构契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3期。
(8)《“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实践及其成效初析》,《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
(9)《被“样板戏”遮蔽的历史》,(台湾)《中国现代文学》,2006年第2期。
(10)《我们的时代不需要悲剧和英雄》,收《话题2006》(论文集),2007年。
(11)《〈林海雪原〉影视化研究》,《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12)《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新文学教育——以教材为考察对象》,《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8期。
(13)《80年代怎样成为方法》,《文艺争鸣》,2010年第1期。
(14)《“一个人的文学史”——洪子诚学术研究的范式意义》,《南方文坛》,2010年第5期,《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15)《“新人”想象与“民族风格”建构》,《文学评论》,2010年第3期。
(16)《重建“革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1期。
(17)revolution/narration, the china review, vol.11,no.1(spring2011)
(18)《“革命”叙事的“民族化”诠释及其悖论》,《文学评论》,2011年第6期。
(19)《误读与传承——奥登<在战时>与40年代中国诗歌》,《新诗评论》2012年第1辑(总第15辑),《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0)《历史中的“个人”可以多“大”?》,《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86期,2012年3月。
(21)《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与现代文学——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为中心》,《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年第1辑。
(22)《以“民国经验”激活“民国机制”》,《文艺争鸣》2012年11月号。
(23)《“乌托邦”与“丰富的痛苦”》,《人间思想》,2013年春季号。
(24)《“艺术力”与“人民力”——从冯雪峰批评<我们夫妇之间>谈起》,《文艺争鸣》2014年4月号。
(25)《为“人民文学”的“史诗性”开山——共和国早期冯雪峰的批评实践与理论贡献》,《文学评论》,2014年第3期。
(26)《诗与真——<材料与注释>中的“主观”与“客观”》,《汉语言文学研究》,2017年第2期。
(27)《鲁迅研究的“现世性”光辉》,《文艺争鸣》,2017年第10期。
(28)《“压抑”与“写作”——穆旦翻译的诗歌史意义》,《文艺争鸣》,2018年第11期。
(29)《是倾心“融合”还是漠然“旁观”?——沈从文川南土改行的思想史与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20年第1期。
(30)《“光荣而独立的人“如何可能——从萧红传记看不做“归家娜拉”的知识女性之命运》,《文艺理论与批评》,2020年第3期。
(31)《五十年间:“炼钢熔铁”化成“绕指柔”——由生活史、演出与批评史谈<北京人>的修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6期。
(32)《“民族”书写中的性别身份——从女性人物的互文性和成长史看〈生死场〉》,《文艺争鸣》,2021年第7期。
(33)《从“表现”到“革命”——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光明日报》,2021年10月11日。
主要专著
个人专著:
(1)《西南联大历史情境中的文学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3)《“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与写作:
(4)《中国文学》,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
(5)《中国文学通史》(第十一卷),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
(6)《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1937-194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