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孙郁

1957年出生于辽宁大连。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办公室:人文楼213室 邮箱:sy1957000@aliyun.com

教育背景

(1)1985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2)1988年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1988年至1992年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工作,任馆员、副研究馆员

(2)1992年至2002年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工作,任副编审、编审、文艺部副主任,《文艺周刊》主编

(3)2002年至2009在鲁迅博物馆工作,任副馆长、馆长

(4)2006年起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兼课,开设“胡适研究”、“鲁迅研究”等课程

(5)2009年2月起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6)2009年6月起至2018年7月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研究方向

(1)鲁迅研究

(2)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研究

(3)当代作家作品研究

教授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科生)

(2)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题(研究生)

(3)鲁迅与现代中国(教育部视频公开课)

重要获奖

(1)专著《鲁迅与俄国》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20)

(2)第二届“孙犁散文奖”双年奖(2019)

(3)第二届“汪曾祺散文奖”(2019)

(4)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团队负责人:孙郁)被认定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9)

(5)朱自清散文奖(2018)

(6)《鲁迅遗风录》获《作家文摘》2016年十大非虚构文学奖

(7)《重奏里的独奏》获《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优秀论文奖

(8)《民国文学十五讲》获2015年华文好书奖

(9)专著《鲁迅与俄国》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4)

(10)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文学评论家”奖(2014)

(11)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4)

(12)主讲课程“鲁迅与现代中国”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013)

(13)《十月》创刊35年最具影响力作品奖(2013)

(14)第三届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2013)

(15)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提名奖(2011)

(16)第九届《十月》文学奖(散文奖)(2011)

(17)首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2008)

学术兼职

(1)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2)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科研项目

(1)《鲁迅俄文藏品与俄译本藏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11)

代表性论文

(1)晚年鲁迅文本的“墨学”之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2)汪曾祺杂诗别议,《文艺争鸣》2020年第12期;

(3)开启“诗与真”之门——刘庆邦小说论,《当代文坛》2020年第6期;

(4)在表现主义风潮里——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序,《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10期;

(5)率然之笔 无累之心,《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8期;

(6)在鲁迅的词风里,《文艺争鸣》2020年第7期;

(7)晚年钱理群的第二课堂,《南方文坛》2020年第5期;

(8)思于他处,《文艺争鸣》2020年第3期;

(9)徐梵澄辞章观念里的智性与诗性,《社会科学文摘》2020年第1期;

(10)汪曾祺对“苦雨斋”资源的借用,《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1期;

(11)理解小说的方式——兼评陶长坤《小说创作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12)诗人巴金,《中国文学批评》202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2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3)汪曾祺对于“苦雨斋”资源的借用,《当代作家评论》,2020年第1期;

(14)思于他处,《文艺争鸣》,2020年第3期;

(15)汪曾祺的语言之风,《新文学史料》,2020年第1期;

(16)晚年钱理群的第二课堂,《南方文坛》,2020年第3期;

(17)在鲁迅的词风,《文艺争鸣》,2020年第7期;

(18)开启“诗”与“真”之门——刘庆邦小说论,《当代文坛》,2020年第6期;

(19)率然之笔,无累之心,《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第8期;

(20)在表现主义风潮里——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序,《鲁迅研究月刊》,2020年10期;

(21)徐梵澄辞章观念的智性与诗性,《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22)周作人欣赏大乘佛教的原因,《文艺争鸣》,2019第6期;

(23)五四新文化人的话语方式——以1918、1919年的《新青年》为例,《文艺争鸣》,2019第5期;

(24)于阡陌野径开辟文学新径,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

(25)被改写的精神史——《新文化运动史料丛书》序,《当代文坛》,2019第3期;

(26)与幼小者之真言——《狂人日记》的副题及其他,《文艺争鸣》,2018第7期;

(27)关于张柠的文与人,《文艺争鸣》,2018第7期;

(28)被照亮的遗迹,《读书》,2018第7期;

(29)郜元宝:在鲁迅的“内篇”与“外篇”之间,《当代作家评论》,2018第2期;

(30)鲁迅:在金石、考古之趣的背后,《文学评论》2018第2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1)鲁迅与三十年代考古学的几个问题,《读书》,2018第2期;

(32)一个时代的稀有之音,《文艺争鸣》,2017第 7期;

(33)古风里的贾平凹,《文艺争鸣》,2017第 6期;

(34)在语言与经验之间,《文艺争鸣》,2017第5期;

(35)世情与远思,《读书》,2017第4期;

(36)非文章的“文章”——鲁迅与现代文学观念的转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第4期;

(37)从《受活》到《日熄》——再谈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17第2期;

(38)凝视的眼光——读张直心《晚钟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第2期;

(39)文学之道并非无门,《人民日报》2017年2月7日;

(40)在流行色之外,《人民日报》2017年1月3日;

(41)关于矛盾的文学批评,《光明日报》2017年1月3日;

(42)鲁迅精神与我们的文学传统,《人民日报》2016年11月4日;

(43)被照亮的表达,《光明日报》2016年8月22日;

(44)草根语境里的鲁迅,《当代作家评论》2016第5期;

(45)重审“文明等级论”,《文艺争鸣》2016第8期;

(46)鲁迅传播史的几个问题——在世界主义视界中呈现鲁迅遗产,《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期;

(47)现代文学研究的日本资源,《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第4期;

(48)“多”通于“一”,《读书》2016年第6期;

(49)夏衍之问,《文艺争鸣》2016年第4期;

(50)作为文章家的唐弢,《当代文坛》2016年第3期;

(51)文学批评史中的鲁迅遗产,《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

(52)鲁迅对庄子的另类叙述,《文艺研究》201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3)鲁迅的暗功夫,《文艺争鸣》2015年第5期;

(54)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小说评论》2015年第3期;

(55)国语、汉字、国语文讨论的再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56)鲁迅:争论中的选择,《小说评论》2015年第2期;

(57)鲁迅的语词之“力”,《读书》2015年第3期;

(58)鲁迅与俄罗斯的镜子,《小说评论》2015年第1期;

(59)地球的证言,《光明日报》2015年2月3日;

(60)对话中的鲁迅,《学术月刊》2014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3期全文转载;

(61)鲁迅:在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间的选择,《光明日报》2014年10月20日,《新华文摘》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62)无意义的意义,《文艺研究》2014年第3期;

(63)鲁迅:对“终结”的渴望,《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第12期;

(64)提问者史铁生,《文艺争鸣》2014年第12期;

(65)黄宗羲与民主启蒙之关系,《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12期;

(66)左右之间的对视,《小说评论》2014年第6期;

(67)寻找概念之外的遗存,《读书》2014年第11期;

(68)当代文坛的“汪迷”们,《小说评论》2014年第5期;

(69)向母语致敬:域外华人写作的空间,《文艺争鸣》2014年第8期;

(70)凝视“土地的黄昏”,《小说评论》2014年第4期;

(71)走进象牙塔里的鲁迅研究,《文艺争鸣》2014年第5期;

(72)孙犁的鲁迅遗风,《新文学史料》2014年第2期;

(73)今文的起落,《小说评论》2014年第3期;

(74)脆弱的芦苇,《小说评论》2014年第2期;

(75)为灵魂而哭泣,《小说评论》2014年第1期;

(76)聆听者,《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6期;

(77)明末遗民申涵光,《读书》2013年第10期;

(78)关于《旧云新影》,《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79)阎连科的“神实主义”,《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5期;

(80)《野草》研究的经脉,《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7期;

(81)鲁迅与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21期全文转载;

(82)瞿秋白对鲁迅的影响,《东吴学术》2013年第4期;

(83)《带灯》的闲笔,《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3期;

(84)鲁迅与果戈理遗产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1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6期全文转载;

(85)尺牍之音——读《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光明日报》2013年3月24日,《新华文摘》2013年12期全文转载;

(86)莫言:一个时代的文学突围,《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

(87)文体家的小说与小说家的文体,《文艺争鸣》2012年第11期;

(88)在德、俄版画之间,《读书》2012年第9期;

(89)写作的叛徒,《读书》2012年第6期;

(90)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另一种理解,《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3期;

(91)私人语境里的鲁迅,《新文学史料》2012年第1期;

(92)语言的颜色,《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5期;

(93)转折还是终点?——评姚丹《“革命中国”的通俗表征与主体建构——〈林海雪原〉及其衍生文本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

(94)鲁迅话语的纬度,《鲁迅研究月刊》201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15期全文转载;

(95)看不见的诗文——忆陈言先生,《当代作家评论》2011年第2期;

(96)汪曾祺与易代之际的北京文坛,《新文学史料》2011年第2期;

(97)鲁迅:对生存隐秘的凝视,《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98)从聊斋笔意到狂放之舞——汪曾祺的戏谑文本,《文艺研究》2011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

(99)鲁迅的浙东脾气,《学术月刊》2011年第11期;

(100)从“未庄”到“古炉村”,《读书》2011第6期;

(101)在想象与叙述之间,《读书》2010年第4期;

(102)《互为方法的启蒙与文学》序,《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6期;

(103)关于《大学国文》,《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7期;

(104)冲绳的鲁迅语境,《读书》2010年第10期;

(105)近三十年的散文,《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

(106)北平苦雨中的张中行,《新文学史料》2009年第1期;

(107)老舍的鲁迅观,《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108)关于周立民,《南方文坛》2009年第3期;

(109)陈独秀:我们如何表达,《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4期;

(110)在鲁迅的暗区里,《读书》2009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9年第15期全文转载;

(111)周氏兄弟笔下的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12)被分解的鲁迅,《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4期;

(113)中国当代文学的参照系与独特性,《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114)三十年的思与想,《文艺研究》2008年第12期;

(115)自己的空间,《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116)文人的分与合,《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2期;

(117)从“度苦”到“顺生”,《读书》2008年第8期;

(118)木心之旅,《读书》2007年第7期;

(119)儒的是与非,《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8期;

(120)胡适:在文学改良的理论与实践之间,《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9期;

(121)日光下的魔影——《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读后,《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第5期;

(122)关于周作人,《南方文坛》2006年第2期;

(123)东亚的起点,《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第1期;

(124)文学史的深与浅——兼评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3期;

(125)译介之魂,《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第4期;

(126)贾平凹的道行,《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

(127)学者的良知与市侩的手段,《读书》2006年第6期;

(128)布道者李何林,《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5期;

(129)批评里的人生,《南方文坛》2006年第5期;

(130)莫言:与鲁迅相逢的歌者,《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6期;

(131)建馆五十周年致辞,《鲁迅研究月刊》2006年第12期;

(132)远去的群落,《读书》2005年第8期;

(133)茅盾文学奖:在期待与遗憾之间,《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4期;

(134)韩国的热情——《韩国鲁迅研究论文集》序,《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

(135)写作的姿态,《文艺研究》2005年第2期;

(136)民间收藏与史料整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第3期;

(137)孤桐老影,《读书》2004年第8期;

(138)《鲁迅书影录》后记,《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9期;

(139)读读想想,《南方文坛》2004年第6期;

(140)钱理群:在鲁迅的背影里,《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1期;

(141)苦雨斋旧痕,《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1期;

(142)《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引子,《鲁迅研究月刊》2003年第6期;

(143)始自于隆隆终至于默默,《读书》2003年第8期;

(144)中断的链条,《读书》2002年第1期;

(145)兼而得之?,《读书》2002年第12期;

(146)赤色记忆,《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4期;

(147)陆天明的另一面,《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6期;

(148)周作人谈胡适,《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

(149)文字后的历史,《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1期;

(150)旁观者的叙述,《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151)“士”的进退,《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2期;

(152)当代文学中的周作人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4期;

(153)文体的隐秘,《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154)鲁迅眼里的北京,《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7期;

(155)士的进退,《读书》2001年第1期;

(156)往者难追,《读书》2001年第4期;

(157)《北大之父蔡元培评论》小辑《北大之父蔡元培》漫议,《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2期;

(158)《歇马山庄》略谈,《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5期;

(159)算是求疵,《鲁迅研究月刊》2000年第7期;

(160)自由的书写者,《读书》2000年第5期;

(161)偏执的真人,《读书》1999年第11期;

(162)它呼应着一个远去的文明──读“故土丛书”,《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第7期;

(163)李辉的现代文学研究,《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第6期;

(164)林斤澜片议,《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5期;

(165)第三种批评,《文学自由谈》1998年第4期;

(166)立人的途径,《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4期;

(167)鬼气·血气·正气,《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3期;

(168)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169)费孝通:乡土情怀,《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2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6期全文转载;

(170)通往哲学的路──读史铁生,《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171)钱钟书识略,《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3期全文转载;

(172)王蒙:从纯粹到杂色,《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

(173)钱钟书识略,《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174)王蒙:从纯粹到杂色,《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6期;

(175)古魄新魂,《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

(176)“遗民”陈寅恪,《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4期;

(177) “被近代化”的文化互证,《读书》1996年第11期;

(178)苦梦──鲁迅周作人世界之一瞥,《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8期;

(179)当代文学与鲁迅传统──作于鲁迅逝世六十周年,《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5期;

(180)贺《中国人气质》出版,《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5期;

(181)身后的寂寞,《读书》1996年第5期;

(182)从杂感的诗到诗的杂感——邵燕祥与他的时代,《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4期;

(183)晚钟声里的预言,《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3期;

(184)《鲁迅书话》后记,《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2期;

(185)蒙科学之泽——鲁迅收藏自然科学图书研究,《社会科学辑刊》1996第1期;

(186)其淡如水,《读书》1995年第10期;

(187)人间屑语──关于素素的散文,《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6期;

(188)“在对象世界中体验自我的生命”——赵园的学术品味和个性,《社会科学战线》1995第5期;

(189)历史的宿命──王晓明与他的文学批评,《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5期;

(190)张中行论,《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91)《被亵读的鲁迅》后记,《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1期;

(192)拖着历史的长影,《读书》1994年第8期;

(193)刘恒和他的文化隐喻,《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4年第8期全文转载;

(194)焦虑的自我意识,《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1期;

(195)未完成的雕像——评唐弢的《鲁迅传》,《读书》1993年第4期;

(196)王英琦:遗失中的寻找者,《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2期;

(197)沉重的穿越,《读书》1992年第8期;

(198)作为诗人的鲁迅,《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第7期;

(199)鲁迅翻译思想之一瞥,《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6期;

(200)探索者的精神形象——《野草》论,《社会科学辑刊》1992第5期;

(201)另一种思路——关于《第二草国》的思考,《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

(202)林非的治学与创作,《当代文坛》1992年第5期;

(203)彼岸的声音,《读书》1992年第4期;

(204) “绿风土”:张承志的圣火,《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3期;

(205)徐星小说的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2期;

(206)鲁迅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鲁迅研究月刊》1992年第2期;

(207)王充闾散文的精神追求,《社会科学辑刊》1991第1期;

(208)汪曾祺的魅力,《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6期;

(209)鲁迅笔下的少年世界,《鲁迅研究动态》1989年第7期;

(210)鲁迅与巴金,《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第4期;

(211)焦虑与挣扎:巴金小说的精神特征,《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新华文摘》1988年第3期全文转载;

(212)从生命价值的确立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巴金创作的心灵历程,《文学评

论》1988年第3期;

(213)从巴金的“自审意识”说开去,《当代作家评论》1988年第2期;

(214)鲁琪初期的诗歌创作,《社会科学辑刊》1988第2期;

(215)茅盾初期小说的苦恼意识,《文学评论》1987年第4期。

主要专著

一、专著

(1)《往者难追:我的阅读与记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六代遗民:张中行传》,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

(3)《苦路人影》,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

(4)《椿园笔记》,海天出版社(2018)

(5)《鲁迅书影录》,海燕出版社(2017)

(6)《鲁迅遗风录》,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6)

(7)《鲁迅与俄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8)《民国文学十五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9)《聆听者》,花城出版社(2015)

(10)《秋夜闲谈——孙郁散文》,作家出版社(2014)

(11)《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12)《写作的叛徒》,海豚出版社(2013)

(13)《文人的胡同》,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14)《鲁迅与现代中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15)《鲁迅忧思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6)《走不出的门》,山西人民出版集团(2011)

(17)《文人的左与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新旧之变》,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9)《对话鲁迅》,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0)《张中行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1)《鲁迅与陈独秀》,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2)《混血的时代》,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

(23)《在民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24)《微笑的异端——影像中的胡适》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

(25)《鲁迅藏画录》,花城出版社(2008)

(26)《鲁迅与胡适》,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27)《远去的群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28)《百年苦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9)《鲁迅书影录》,东方出版社(2004)

(30)《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人民文学出版(2003)

(31)《求疵与废话》,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32)《文字后的历史》,春风文艺出版(2001)

(33)《灯下闲谈》,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4)《一个漫游者与鲁迅的对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35)《鲁迅与周作人》,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36)《真假闲适》,群言出版社(1996)

(37)《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群言出版社(1993)

二、编著

(1)《新文化运动史料丛书》(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

(2)《鲁迅译文全集》(八卷,主持),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