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3-04-02
来源:孙柏,电影学
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文学节系列讲座——“《云图》——历史与革命的路线图”于3月29日19:00在公教三3105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我校文学院副教授孙柏老师。本次讲座中,孙柏老师以批判性的眼光深入分析电影版《云图》与原著间的共性与差异,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其中存在着三个不足之处。最后在提问环节孙柏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在讲座的开始,孙柏老师就本次文学界的主题“回归阅读”谈起。认为我们应摒弃为了“尊奉经典,膜拜权威”回归阅读的思路,而应以重新回到语言文字这种思考媒介为出发点,体会语言文字的领域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基于这一点来看,原著和电影并不一定存在冲突,二者都可以开启思考空间,对我们被封闭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在接下来的讲座中,孙柏老师就围绕自己《云图》提出的三个质疑展开,剖析其中体现出的意识形态问题,引出对历史与革命的思考。
首先,《云图》一向被认为最大的优点是其结构的复杂性,六个独立而存在一定关联的故事构造出了一个宏大的时空结构,在这种数据库叙事下,总体里个体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体现出了个别和一般,事物和理念的关系。而在孙柏老师看来,这样的叙事结构其实在《通往大马士革之路》这样的作品中已有所运用,且《云图》的叙事结构,各个故事间的关联性较为生硬,没有一种有力的联系,使得《云图》的所有事件更像是一种偶然性的发生,看不到历史的必然性,因而《云图》的叙事是一种彻底失败的叙事。
其次,《云图》的故事中缺乏对特殊历史背景的展现。海德格尔曾经说过,历史是一种命定的世界历史的展开。《云图》却更像是一部伪编年史,各个事件中主人公被先天赋予了一种命定的去创造新人类的可能性,而这种联系是缺乏历史内容的。在《云图》中的六个段落,除去后两个的未来世界以及2012这一时间点,前三个部分的都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段。1849的法国大革命、1931的经济大萧条及其后罗斯福新政的出台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1973的国际政经济格局转型。然而在《云图》的故事中这些特殊时间段的历史背景却被淡化。以1931这一年份为例,在电影中1931被改为了1936,而在故事的叙述中,看不到欧洲战争这一重要的历史背景,同样在其他的故事中每个时间段的历史事件都被忽视了,整部《云图》中虽然提示了历史时段又悬置了历史事件。
最后孙柏教授认为《云图》中还暴露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就是对革命的刻意回避。在《云图》的故事中存在着反抗,然而所有的反抗去革命无关。因为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来所有革命都是血腥的,暴力的,所以要抵制革命。这一观念使得“革命”成为了人类既要去面对而无法面对的问题。《云图》中关于内索国的部分反映出了对现代工业的困窘的关注,展现出整个世界一分为二,即被割裂为底层民众和上层两部分,而在故事中主人公凭借一己之力进行的反抗正是体现了当今民主制度下民众抗争的核心。在这里,孙柏老师以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的转变为例指出政治中往往重视个体和全部的关系,因此有一系列如凯撒这类象征性名字的存在。因而在《云图》中只看到内索国自由民的反抗,却看不到其他克隆人的被启蒙。关注凯撒而把奴隶阶层排除在外,与把法国大革命排除在外一样,是为了将把暴力性的革命排除在外。孙柏老师提出今天的时代,我们面临严峻形势,生活在崩溃、没有未来的边缘,此时需要的正是暴力性的革命,不是一己之怨念,因为暴力性的革命针对的才是体制本身,所以在解决人类性的问题上还是需要诉诸暴力性的革命。
在讲座后的提问阶段,孙柏老师就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对《云图》进行了独特的分析。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云图》——历史与革命的路线图”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