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3-04-16
来源:李萌昀,国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节
2013年4月13日,我院“回归阅读”第七届文学节第六场讲座“从朱熹到金圣叹——重温古典阅读”在公共教学三楼3204教室举办。
讲座的主讲人为李萌昀老师。李萌昀老师1999年至201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8月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研究领域涉及古代小说,古代戏曲,明清文学。开设“红楼梦研读”“中国古代小说与文化”等课程,深受广大学生喜爱。
晚上六点的铃声一响,李萌昀老师就以风趣的开场白开始了他精彩的讲座,明确了本次讲座从古代的阅读状况进行对当今阅读状况的诠释和批判的主题。
李萌昀老师用提问的方式通过互动进行了现场调查,由此引出了当代阅读状况的第一个特征——电子阅读时代来临。李老师同时阐述了电子阅读的三个问题:整体感的消失、互动的减弱和电子书的品类糟粕泛滥。第二个特征是书店的快餐化,破坏了书的整体感。第三个则是现代“阅读法”,比如“快速阅读”法,说明现实的快节奏造成了这种过于急切获得知识而不顾实际的书籍的泛滥。在其中,他最着重强调的是阅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即你是怎么读书,而不是读什么书。
然后李萌昀老师带领听众重温了朱熹的古典阅读范式: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虑心涵泳、切己体察与着紧用力。他一一解释了每一个要求是什么意思,最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朱熹为代表的标准的古典阅读是男性儒家学者阅读儒家经典的方式。他剖析朱熹提出这些要求的原因是印刷时代的来临造成了一些具有冲击性的变化:书籍种类增多、书的标准化、印刷体的诞生以及人与书的疏离。朱熹的阅读范式即是面对这些变化“以传统精神规训现代前夜躁动不安的个人”。
与朱熹的古典阅读范式截然不同的是以金圣叹为代表的现代阅读萌芽,包括的是新的书籍等级、新的阅读仪式。新的书籍等级的决定因素是个人的偏好,例如金圣叹将小说与《庄子》并列;新的阅读仪式也是个性化的,例如“雪夜闭门读禁书”体现出的私人阅读、无声阅读、自由阅读、惬意阅读。在这一部分,听众不停地发出阵阵笑声,在这样个性化的阅读方式中体会到了创新与趣味。下一部分是介绍明清时期的阅读个案。李萌昀老师在此举了多个例子:阅读《牡丹亭》、《西厢记》与《红楼梦》,以及《红楼梦》中的阅读现象。实际上,这些个案是与金圣叹的阅读方式一脉相承的。
通过两种阅读方式的对比,李萌昀老师得出的结论是面对同样的印刷时代来临的挑战,朱熹与金圣叹分别采用了回避与迎合的方式。如今我们面临着阅读方式从印刷到电子的历史转折点,我们也要直面新的时代。
至此,李萌昀老师又带领听众回到了开始部分的问题:电子阅读时代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办?李老师提出需要有人像朱熹一样守护过去,也需要有人像金圣叹一样迎合未来。而对于他个人来说,倾向于的是前者。他强调了我们需要保守的几点来自旧时代的价值:人与书的亲密关系、关注书的物质形态、重视阅读行为本身、提倡丰富的阅读形式、经典阅读与敬畏文字。听到这里,在此的听众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反省。
讲座的最后一部分就是听众提问环节,大家十分踊跃。问题主要有怎样选择应该阅读的书籍、怎样从书籍中获益与怎么看待与应对国学热。对此,李萌昀老师的解答是我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逐渐的阅读脉络,我们会逐渐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适合读什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不需要功利地去记什么,从中获益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国学热,要冷静,要以当下的立场面对经典阅读,从国学中获得改变当今社会的力量。
这场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相信每个人都会在离去的同时带着深深的思考,相信这场讲座能在电子阅读方式来临的历史转折点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