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9-07-03
来源:

 

2019年6月24-28日,日本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日本宋代文学学会会长浅见洋二先生应我院邀请,以“文本的‘公’与‘私’──宋代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为主题,为我院师生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学科国际前沿讲座。浅见洋二教授博士毕业于京都大学,现任大阪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日本宋代文学学会会长,兼任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以及东方学会、中国社会文化学会、中唐文学会、大阪大学中国学会、中国文史哲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唐宋时期中国的诗学及美学。代表性论著被翻译成中文的有《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等。

6月24日,浅见洋二教授作了“文学文本与文集”的报告,讲座由曾祥波副教授主持。讲座伊始,浅见教授以介绍“关于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作为本次学科国际前沿讲座的引言,从日本江户时代对诗人韩愈的接受谈起,具体分析了中日之间对中国古典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并强调四场讲座将以日本学者的“异域之眼”来研究中国文学。

接下来,浅见教授依据详实的史料梳理了文学文本中的“公”与“私”、副文本、别集、文集自编等重要概念,强调宋代文集是“文学自觉”的深化,在书籍史上有跨时代的意义。在“文学文本的生成——焚弃与改定”的部分,浅见教授将文本从“草稿”到“定本”的过程形容为“惊险的跳跃”,并以北宋欧阳修撰写的《集古录跋尾》和南宋周必大编订的《欧阳文忠公文集》为例,分析了私人领域的文本向公共领域的文本的生成变化,强调“草稿”是私密领域的文本,既享有作者的权威,却又隐含着被改定的危险;“定本”是公共领域的文本,具有被编成的稳定性,但其中也隐含有编者的意识。

6月25日,浅见洋二教授系统地介绍了“文学文本的生成——草稿论”的相关研究,曾祥波副教授继续主持讲座。浅见教授由校勘学的转型谈起,宋代文集的注释若所注文集为宋以前的文人作品,除了韩愈外几乎没有参照作者亲笔原稿的情况,但宋代人注释同时代人的文集,还会参考文人的墨迹等亲笔原稿。接下来,浅见教授以苏轼的诗注《施注苏诗》和黄庭坚诗注《山谷内集诗注》《山谷外集诗注》为例,具体分析了宋代文集编纂、注释及其墨迹、石刻的利用。浅见教授将宋人注释时利用“草稿”进行校勘的方法称为“文本的生成论”(génétique),并认为宋代已经超越了前代“校勘学”的框架,可被看作是“生成论”的萌芽期。

6月27日。浅见洋二教授分享了他关于“文学文本与国家权力——‘避言’‘慎言’”的研究,讲座由吴真副教授主持。从《论语·宪问》出发,讨论中国古代的言论与权力关系。浅见教授一一分析了从古至今,中日两国的学者对于 “避言”的训释,并认为《论语·宪问》中的“贤者避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一句大致可以解释为:“贤者”循着从“世”(空间)到“地”(居所),再到“色”(脸色态度),再到“言”(言语或言论)等若干阶段性的步骤,是自己逐渐远离国家社会。孔子所提出的“避言”并非利用言论对权力展开积极的挑战,而是旨在令自身的言论远离权力。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文人是将国家权力构造作为一种前提条件来接受的,并从“言论统制”的角度,分析了苏轼的“避言”与“慎言”。从乌台诗案前夜、黄州贬谪时期、元祐更化及其以后三个时期中自觉践行“避言”精神,甚至在私密文本领域如书简、尺牍中也“慎言”。

6月28日,浅见洋二教授在最后一场讲座中揭示了文学文本的“秘密”,讲座由徐建委副教授主持。接续上一场讲座苏轼在言论统治下的创作活动的话题,浅见教授以两种秘密的文本《鱼蛮子》和《吊徐德占》为例证,分析了宋代地下文坛的言论空间,诗人和亲密的朋友秘密地交换作品,而在今天已经很难看出其本身所具有的秘密属性。另外,“廋词”的创作也可视为苏轼创作中为了躲避权力镇压而主动采用的创作方法。最后浅见教授还分享了他对于“中国诗歌中的儿童与童年”的研究,从陶渊明、杜甫到陆游、杨万里,从儒家规范下的儿童、宋诗中对童年的追忆,到老年期与衰老的描写,再次论证了儿童与老年这两种不在公共领域发言的群体的私密写作,启发了大家对于中国诗歌空间的新思考。

浅见洋二教授的系列讲座围绕着文学文本的公私属性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细致地探讨了宋代文学文本的“草稿论”“生成论”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历史语境的角度带领听众一同破解了“文本的密码”。讲座期间,前来聆听的老师、同学们也提出了很多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与浅见教授交流,并分享了不少宋代文学研究中精彩的见解,不仅让大家收获了关于宋代文学研究的新知新见,更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更新了研究方法和理论。至此,浅见洋二教授在人民大学文学院为期四天的讲座圆满结束。

 

文/图:杨春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