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8-10-18
来源:

视界人文第36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德语世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类型

时间:2018年10月23日18:00-20:30

地点:人文楼二楼会议室

题目: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德语世界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类型

主持人:梁坤教授

主讲人:洪亮博士

讲座简介:

本次讲座试图初步梳理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德语世界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其人其作的诠释类型,尤其关注德语世界问世于1906年的首套《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所具有的重大转折性意义。这套德语译本消解了传统德语斯拉夫学界赋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自然主义”色彩,为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语文化圈构造出一个无法归类、内涵复杂的思想形象,使当时的斯拉夫学界逐渐失去对这位俄国作家的诠释主导权,转而让位于德语文化理论界、哲学界、神学界以及政治理论界等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诠释。这些不同界别的“外行们”带有鲜明的现实关怀,与鲁迅先生相似,他们诠释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为了反思历史转折期的驳杂现实。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德语斯拉夫学界逐渐收复失地,宣称这类解读无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国背景,自说自话。本次讲座将着重回顾这段奇特的解读历史、类型及其当下意义。

主讲人简介:


洪亮,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神学研究院(香港)助理教授,兼任道风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研究领域:德国神学(巴特、莫尔特曼)、实践哲学、法律与宗教的跨学科研究。博士论文《面向终末的生命:卡尔·巴特与爱德华·图爱森早期著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1915-1923)》(neukirchener,2016)先后获图宾根大学新教神学系2015-16学年最佳博士论文与博士考试奖,2017年度恩斯特伍尔夫双年奖、2017年度曼弗雷德劳滕施莱格奖。现跟随圣安德鲁大学施威博教授,撰写教授资格论文“汉娜·阿伦特、汉斯·约纳斯与朋霍费尔论责任的根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