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9-12-02
来源:

  内容简介:当我们说起“唐代文学”时,到底什么是唐代文学?不同时期的人,包括不同时期的唐代人如何看待唐朝?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唐诗之外,唐代的赋、赞、铭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它们又承载着怎样的社会文化功能,它们极为盛行的原因是什么?唐代被定性为文学作品的“序”具有怎样特殊的文学特点?《河岳英灵集》、《国秀集》等选集与《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的筛选与编排如何为我们研究唐人思想提供一种新视角?唐代的宗教与文学有着怎样的联系?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特邀美国唐代文学研究专家柯睿教授(paul kroll)来我校开设系列讲座,带领大家纵览东西方唐代文学研究已有的成果并探索唐代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具体信息如下:

主题:唐代文学研究的新视角(fresh perspectives on tang literature)

时间: 2020年1月6日-15日,共八次,每天15:30-17:30

地点:人文楼200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柯睿教授(professor paul w. kroll),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荣休教授,2018年入选美国哲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曾任美国东方学会主席(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历史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school of historical studies)研究员,《通报》(t’oung pao)、《美国东方社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唐研究》(t’ang studies)等国际杂志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自汉末到唐代时期的中古中国文学、语言、历史和宗教,对诗歌研究造诣尤深,尤其是有关李白和中古时代的道教研究,在海内外唐代文学研究、中古道教研究等领域备受瞩目;主要作品:a student’s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and medieval chinese (2015); reading medieval chinese poetry: text, context, culture (2014);studies in medieval taoism and the poetry of li po (2009); dharma bell and dharani pillar: li po’s buddhist inscriptions (2002)


日程安排:

第一讲:什么是“唐代文学”?【1月6日(周一),15:30-17:30】

主持:曾祥波

将“唐代”与“文学”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并非自然而然、毫无争议。这两个词都值得细细品味,但人们又很少讨论。“文学”是指我们狭义上的“美文学”还是当今大学学科定义的那种文学?如果是这样,那它是某种特定类型的文本还是泛指一切形式的文本?如此认定会如何改变我们对文学史的认知?此外,说及“唐朝”,是否只包括公元618-907年间创作的文本?这个时期大多数现存的文本都经过修订,并非原始文本,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呢?面对敦煌手稿或出土文献这些一手资料,我们是否应该采取有别于“传世文献”的处理方式?这一系列问题是研究唐代文学的起点。


第二讲:历史语境与写本文化【1月7日(周二),15:30-17:30】

主持:曾祥波

唐代是一个有三百年历史的成功朝代。但不同时期的人是如何看待唐朝呢?例如,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时,长安人眼中的唐朝是何种景象?公元756年末叛军攻占东都、西都时,人们又是如何看待唐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来了解当时的文学作品,因此需要了解写本文化(与刻本文化相对)。人们很容易忽略写本文化对文本制作与传播的意义,当时的社会与之后几个世纪、乃至当今社会大相径庭,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把这些特征强加给中古社会。要准确了解唐代文学,就必须要注意这些问题。


第三讲:赋 【1月8日(周三),15:30-17:30】

主持:邹颖

说到唐代文学,第一个跃入脑海中的文学体裁便是诗歌(指诗体,而非一般术语)。这自然有其缘由。但唐诗的含义远不只是诗。与诗歌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重要性、必要性远胜于诗歌的,是赋。传统观点认为赋的鼎盛时期在汉代,而我们可以确定赋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我们要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学原因、文化原因,同时讨论几种赋的内容与技巧。


第四讲:赞与铭【1月9日(周四),15:30-17:30】

主持:邹颖

除“诗”与“赋”这两种主要体裁外,唐诗还有许多其他体裁。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且在当时极为盛行,但在今天却被严重忽略了。“赞”便是其中之一。“赞”的发展历史不同寻常。作为一种文体,“赞”既可指某些情况下的散文作品,又可指特定的诗体范式。我们将举例讨论这一问题。另一个经常被忽视的文学体裁是“铭”。墓志铭是其中一个典例,但“铭”还出现在其他语境中。我们随后要研究讨论代表性的“赞”与“铭”。


第五讲:序【1月10日(周五),15:30-17:30】

主持:洪越

“序”是一种汉代已有的散文体裁,在唐代焕发了新生,具备了若干功能。“序”可用于介绍文集,说明宴集诗作缘由,或纪念送行聚会等事因。唐代的“序”发展出特殊的文学特点,因此被定性为文学作品,而不仅被视为对正文内容的简单描述。我们将讨论“序”的历史及其发展,同时考察几篇著名的唐代序文。


第六讲:选集与类书【1月13日(周一),15:30-17:30】

  主持:洪越

唐朝时期共编纂了一百多部文学选集,其中大部分在晚明时期失传了。那些能流传到今天的选集大多是根据不同的原则筛选、编排而成。盛唐时期编纂的《河岳英灵集》、《国秀集》等基本保存完整,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研究诗歌的新视角,可与后世学者对唐诗的评价形成对比。唐代也兴起了各种各样的类书,其中最著名的如《艺文类聚》和《初学记》,旨在帮助文学创作。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包括关于佛教或道教的类书。类书的内容编排体现了编纂者如何编排知识,这为研究唐代文人的思想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第七讲:宗教与文学【1月14日(周二),15:30-17:30】

主持:吴真

在现代的学科分类中,文学研究与宗教研究分属不同的研究门类。人们通常把二者看做两个截然不同、互不交涉的研究领域。但是在诸如中古中国这样的前现代社会,这些领域同属一个文化整体,没有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唐代没有“宗教”这样的名词,而且了解佛经和道教经文是唐代文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因此,研究中古中国的文学与宗教关系不能完全依靠“信仰”研究,有兴趣研究唐代文学的学生也应了解一些佛教和道教知识。我们将在本讲结合普遍和特殊案例讨论唐代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第八讲:西方唐代文学研究历史回顾:优势与缺陷【1月15日(周三),15:30-17:30】

主持:徐建委

西方对唐代文学的学术性研究源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距今不过约150年。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唐诗方面,唐诗至今仍是研究最广泛的文学体裁。在这一部分我们要介绍一些西方重要学者在这些领域所做的贡献,他们所关注的唐代作品与作者,某些研究方法的得失以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报名方式:

1.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助教进行报名,注明“姓名 学校 专业 年级”。

2.或将“姓名 学校 专业 年级”发送至报名。

*报名成功后,你将不定时收到研讨会相关信息及材料。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