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3-07-26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行思”东京研学项目开展(一)
为支持我校学生开阔国际视野,感受不同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2023年7月3日—11日,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联合明德书院、文学院共同举办的“明德行思”东京研学项目在日本开展了为期9天的海外研学与文化交流。
相聚东大·青春驹场
东京大学创办于1877年,是日本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综合实力稳居日本第一位。东京大学现设有10个学部,15个研究生院,11个附属研究所,13个大学研究中心,3个图书馆和3个高等研究所。
7月3日上午,“明德行思”东京研学项目师生一行23人抵达东京大学驹场校区,开启了本次研学。
研学团在东京大学驹场校区合影 |
东京大学教养学部为研学团队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仪式,仪式由教养教育高度化机构特任助理教授朱芸绮老师主持。国际连携部门长、综合文化研究科伊藤德也教授代表东京大学对研学团的到来表示欢迎,他介绍了教养学部的基本情况,回顾了过去十年东大教养学部与人大文学院开展互访交流活动的历程。他表示,本次研学团是中国人民大学历次访问团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后疫情时代双方国际合作交流的重启和深化,期待两校青年学生利用好这次机会互相学习,深入交流,提高跨文化交往能力。他希望研学团能收获一段愉快充实的旅程,享受在东京的时光。
伊藤德也教授对研学团的到来表示欢迎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马晓稳老师介绍了本次研学团的遴选和组成情况,表示这是双方学生交流活动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相信能有效促进青年学子增进了解、深化友谊,为发展中日友好事业作出贡献。希望双方院校能巩固已有合作基础,继续丰富创新交流形式,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务实的合作。
马晓稳老师发言 |
随后,人大与东大的同学们依次作自我介绍,师生见面会在轻松明快的氛围下圆满结束。
中日师生见面会
课程研修·徜徉在文字与历史的世界
欢迎仪式后,研学团集体旁听了李彦铭老师的中文课堂。该课程专为初学汉语的学生设计,同学就感兴趣的话题用中文进行课堂展示,老师随时对汇报中涉及的汉语字、词及语法加以强调和拓展,这种重视语境、灵活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了非中文母语的学生理解与运用中文知识的能力。大家认真听取东大学生的报告,初步了解了日本学生对中国当代互联网热词、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看法。在随后交流环节中,两校学生使用中、日、英三种语言深入讨论各自的学习经历、专业兴趣,现场其乐融融,气氛十分热烈。
研学团旁听东大中文课程 |
7月5日-7日,研学团成员结合专业需求,分赴不同课堂学习。
大西克也老师课程的主题是“楚系文字研究”之“曹沫之陈”。大西老师就安大简《曹沫之陈》一篇的集释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包括有关中国古代君主政治、“我”字的字形演变、“察”“竊”等字释读等一系列问题。课后,大西老师还邀请研学团师生前往研究系做进一步交流,同学们向大西老师请教了许多问题,如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使用的材料、为何走上研究道路等。大西老师耐心地解答了大家的提问,并热情推荐了东京市内著名的古籍和学术类书店,为未来几日大家的学习调研提供了重要参考。
大西克也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
在邓芳老师的“以文学为知的中国古典与现代”课前,研学团成员简述了人大文、史、哲三院学科设置及特色课程,东大学生也介绍了教养学部的特色培养项目,双方在交流中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课堂上,东大学生以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对七夕相关的中国诗词的理解与感悟;研学团成员也积极表达个人感悟,交流观点。在邓芳老师的进一步领读下,学生们感受到诗歌中生命流逝与生发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们对诗歌之物、情关系获得了更深刻的体会。
邓芳老师课堂
在“明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大木康老师回顾了自己在中国访学的经历,对研学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逐字逐句地讲解李攀龙的《张隐君传略》,揭示其对《史记》《庄子》等先秦秦汉古文大量运用,使同学们能直观了解明代拟古派文学“模拟剽窃”的写作特征。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大木老师细致解答了同学们关于出土文献、“明末”概念内涵、明代文学流派的若干问题。
大木康老师课堂 |
在塚本麿充老师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入门”课上,数位东大学生先后就中国美术史研究论著做课堂报告。塚本老师强调,研究美术史必须回应学术史的关切,要聚焦前辈学者提出的问题,探求他们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陈淑君同学结合《日本的宋代绘画》一文,指出作者的问题意识主要在于宋代中国与日本之间绘画的交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战后的中日关系和作者的历史观念进行了一定的反思。
田中有纪老师的课程主要围绕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展开。课堂以此文本为基础,着重介绍了日本学者研究古汉语文献所用的两种翻译方法:“汉文训读法”(書き下し文)和“现代日语翻译法”(現代日本語訳)。汉文训读法非常便捷、准确,学者们会在汉文训读法的基础上再将材料翻译成现代日语。田中老师介绍道,做这样的文字翻译需要下苦功夫,有时候研究一个句子往往需要花费一节课甚至一天的时间。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深深触动着同学们。
同学们与田中有纪老师合影
小寺敦老师的课上,东大的同学就《春秋左氏传序》“容成造历”一句做了集释。他查找了《春秋左传正义》中所引《春秋感精符》《淮南子》语句的出处,并思考潜藏于文本背后的历史语境。随后,小寺敦老师对报告做出评价,他指出可以利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容成氏》篇对“容成造历”做进一步思考。出土文献和传统经学的碰撞,也许能为中国经学史研究带来一定的启发。
小寺敦老师课堂
7月5日下午,研学团在渡边正男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史料编纂所是日本古籍修复、文字研究以及书法、绘画复制的重要场所,同学们一直心向往之。参观过程中,所内老师为人大师生讲解了摄影区的技术原理及其在古籍保存上的用途。随后,师生参观了图画摹写室、文稿影写室和文书修复室,领略了古代书法绘画作品的复制方法、修补古文书的具体技术,还得以目睹修复中的平安时代地契原件。即便是对印章、纸质、书法笔画、虫蛀等各类留存于史料原件上的细节,研究人员也始终尽最大努力复现作品原貌,并时刻注意保留修补资料,为日后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编纂所老师执着、严谨、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师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史料编纂所内的摄影区 |
研学团在史料编纂所前合影留念 |
访问期间,研学团成员还与东大同学一道分组完成了路上观察与调研,并到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新美术馆、浅草寺、东京塔等地进行文化参访。
本次研学团由文学院马晓稳、罗观,明德书院刘思佳带队,成员由来自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明德书院、外国语学院的20名学生组成。本次研学项目是自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养学部签署《学术交流协议书》以来,双方院校连续第十年开展的学生交流活动,也首次将遴选学生范围扩大至全校,融课程研修、学生交流、分组调研、实地参访、成果发表于一体,旨在帮助更多青年学生加深对中日两国历史、文化、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为推动中日友好、增进理解友谊合作做出积极努力。
用脚步行走世界,用内心感悟东京。研学途中的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图文:“明德行思”东京研学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