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7-09-27
来源:
2017年9月21日下午,美国西华盛顿大学邢志群教授在我院带来了题为《古汉语动词语义衍生趋势》的学术讲座。本讲座由文学院陈前瑞教授主持,文学院朱冠明、龙国富、高增霞、董正存等老师参加。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教授专程与会,与邢志群教授及在场学者热情地交流与讨论。
邢教授基于schuessler(2007)《abc上古汉语词源词典》对动词分类的研究,概括出古汉语中语义衍生的三类主要现象,即从不及物到及物、从内向义到外向义以及从主动义到被动义。她认为,语义衍生主要通过两种渠道:第一,音韵变化,如古汉语的声调和辅音的清浊可用来区分语义变化的结果;第二,借助上下文,由于古汉语构词系统中语义的衍生或增加由词素表示,词没有语法功能的标记,因此对古汉语词的正确解读需要依赖上下文。最后总结了古汉语语义衍生的机制,一是句法层面的机制:重新分析;一是语义和语用层面的机制:转喻和语义重新分析,以语义重新分析为主。
邢志群(janet zhiqun xing),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汉语语言学教授,《汉语教学研究》(美国,即中文教师学会刊)杂志主编。1993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语言学博士,曾在密西根大学、明德大学、佛蒙特大学任教,1997年起在西华盛顿大学任教至今。著有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香港大学出版社2006),《国别化:对英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对外汉语教学法》(台湾文鹤2013),主编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functional approaches (香港大学出版社2009),newest trends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exicalization (mouton de gruyter 2012),并发表过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论文40余篇。
讲座过程中及结束后,听众们就状态动词的命名、动词衍生来龙去脉、重新分析等话题展开了提问。在一一回答了大家的疑惑后,邢教授表示,无论是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功能语言学或者形式语言学的角度,都看到了汉语和印欧语存在不可忽略的差异,我们需要寻求有效的方式、方法说明差异的本质问题。如果汉语和印欧语的语法化途径有所差异,那么我们可以做哪些方面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使得印欧语的学者们认同这一观点?这是邢教授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文/缪庆陈前瑞图/缪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