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0-10-11
来源:院庆
2010年10月8日晚,文学院五十周年院庆系列讲座第一场在明德法学楼0101教室举行,著名学者、我院校友刘梦溪教授作了题为《今天的国学》的学术讲座。纪宝成校长、杨慧林副校长和马俊杰副书记在讲座前会见了刘梦溪教授,纪校长高度赞扬刘梦溪教授的学术成就,并向刘教授赠送了自己的诗集。当晚的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主持,杨慧林副校长、国学院院长黄朴民教授,以及文学院的部分青年教师聆听了整场讲座。
刘教授首先回忆了自己在人大求学时的经历,并欣悦地谈到人大以及文学院近年学术形象的显著变化,寥寥数语将现场带进了轻松融洽的氛围中。接着,刘教授从国学的概念,国学在今天的意义和国学的学习方法三个方面对话题“今天的国学”做出详细的论述。为了深入浅出地阐释,他先与大家讨论了几个理论性、概念性的问题,比如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大传统和小传统等等, 并说明“国学”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周易》,而今天通行的国学概念,是胡适先生在《国学旬刊》的发刊词上提出的——“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而“国故”,是“相对于西学的中国故有学术”,因此,“国学”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而刘教授则希望国学能够“瘦身”,缩小外延,他更推崇国学大师马一浮的定义,即国学就是六艺之学。他认为“六经”是中国学术的原典,是立国、立人之本,这样的解释有利于把国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刘教授进一步阐释了“敬”是中国文化的终极信仰,“六经”的基本义理就是“敬”、“诚”、“信”等观点。
谈到国学的现实意义,刘教授说,要把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发掘、加以阐释,作为与外界文化对话的资源。他还深刻揭示了当今中国知识教育遗漏“传道”这一首要任务的不合理性,并提出应从小学、中学开始设国学课,教授《论语》、《孟子》,学习“六经”,为国民教育补上有价值的一课。
针对怎样学国学这一问题,刘教授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他认为最重要的方法是对文本经典的仔细阅读,即不依靠译文阅读“六经”原本。他还对国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国学的繁荣寄予厚望。
为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刘教授精辟深刻地阐述了国学的概念和现实意义,并与在场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讨论,耐心解答同学们的疑惑,话语之间饱含着回归母校的喜悦和对我院发展的憧憬。正如刘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五十而知天命,在天命之年,文学院在杨慧林副校长的关怀和孙郁院长的带领下,一定会取得更多的成就,获得更深层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