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5-10-19
来源:孙柏,电影学

20151016日下午3点,题为“父亲形象的变奏——《烈日灼心》的社会文化内涵”的专题讲座在人文楼七层会议室举行,本场讲座由我校文学院孙柏副教授主讲。

孙柏老师首先阐释了今天讲座的核心主题——从父亲的角度剖析当下的电影,用父亲形象的回归来确认当下社会的基本秩序。孙柏老师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探求父亲形象的变化,在传统的中国古代封建儒家礼教的表述中,父亲形象是政治隐喻,是权威的象征。在新中国时期的电影中,如《党的女儿》、《英雄儿女》中,父亲形象更多呈现为一种结构政治文化的表述,一种革命正统性的角色承担。在文革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父亲则象征着一种秩序的回归。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作品中,不约而同的体现着“弑父”的主题,但是在他们真正创作电影时,这种“弑父”主题又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从反抗权威变成了对父亲形象所象征的权力的妥协。随着古装大片时代的结束,新的电影对父子关系的探讨仍然延续,如《归来》、《全民目击》、《十二公民》等,这些影片对父子关系的讲述更加贴近生活,但是仍然表述为父亲形象对子女的拯救。而在《失孤》、《亲爱的》等电影中,父亲形象虽然仍然处于银幕的核心位置,但是这种形象已经从秩序的体现转变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表,这是父亲形象的变奏。

电影《烈日灼心》中的父亲形象也体现了这种变奏,孙柏老师探讨了由辛小丰和伊谷春两个角色所代表的两种父亲形象。虽然同为父亲,但是辛小丰与伊谷春两人在社会阶级与经济上有很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是结构两位父亲关系的主要结合点。虽然辛小丰在本片中经历了心理上的成熟与蜕变,但是犯罪出身与经济问题导致他最后不能承担起父亲的形象,这种形象最终转移向伊谷春。而伊谷春虽然限于传统的警察形象没有在影片中有太多的叙述,但是他的社会优势使得他最后从一个“儿子”形象转化为“父亲”形象,而这种父亲形象的转移同时也承担着法律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秩序回归的意义。

最后孙柏老师作了总结,近年大众文化中有很多关于父亲文化的表述,这些表述中父亲形象意味着社会秩序的重新确立,其中的一些变奏也意味着叙事更多地关照到社会中下层面,一种出身所具有的天然的价值判断将会影响到父亲形象的确认。讲座结束后,孙柏老师就现场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解答与讨论。

 

/2015  武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