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2-11-21
来源:国际诗人工作坊
2012年11月11-18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国际写作中心”成功组办了第一届国际诗人工作坊,希腊诗人安纳斯塔西斯·维斯托尼提斯、美国诗人、翻译家乔治·欧康耐尔、美国诗人詹妮弗·克诺罗弗特、克罗地亚诗人、翻译家米诺斯拉夫·柯瑞恩、德国诗人、翻译家顾彬、韩国诗人崔東镐、朴渼山、旅居香港的翻译家史春波、旅居美国的诗人、翻译家明迪、西班牙诗人、汉学家宫碧兰、北京诗人、翻译家西川、蓝蓝、王家新、树才、莫非、孙晓娅、连晗生、赵振江、胡续冬、范晔、姜涛、王东东、徐钺、评论家孙郁、李今、张洁宇、天津诗人李润霞、朵渔、柏坚、萧沉、雷玉华、评论家罗振亚以及诗人冯晏、王建凯等参加了这次国际诗人工作坊的研讨会和朗诵会等一系列活动。
为促进国际间诗歌和诗歌翻译的交流,为推动中外当代诗歌的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借鉴美国爱荷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的经验,组办了这次的国际诗人工作坊。邀请一批国际上有影响的诗人来大学从事短期的创作、翻译和交流活动,这在中国内地大学尚属首次,它也将为中外诗歌交流开创一种新的模式。
这一届国际诗人工作坊的主题为“诗人作为译者”,正如主持人王家新在开幕式上所说:“诗人作为译者,这首先意味着存在的问题变成了一个‘翻译’的问题,意味着视现实为一种‘未知语言’,意味着人类的语言文化包括诗人的写作本身就带有一种翻译的性质。这就是为什么《巴别塔之后》的作者乔治·斯坦纳会说:‘我们的文学是巴别塔的儿女’。同时,我们这次以‘诗人作为译者’为主题,就是要延续和发展由诗人庞德和许多其他诗人包括中国现代诗人所体现的集创作和翻译为一身的‘现代传统’,这种传统的重建,对诗歌在今天和未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香港著名诗人、岭南大学教授梁秉钧则在他为工作坊提交的论文中具体谈到一个诗人的创作与翻译的关系:“写作人翻译其它文化的作品,为自己打开不同的窗子、从不同的视野瞻望,带入不同的感性……写作者广义来说其实是不断在翻译的状态中进行写作,他把现实的经验翻译成文字,他不光是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在翻译传统的经典成为现代文本、翻译通俗文化的杂沓而成个人的深沉思维。他既迷失于翻译,又通过翻译找到自己。”
国际诗人工作坊研讨会除在人大内举行外,还和北京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合作,在北大和首都师大分别举行了“诗人译诗与以诗译诗”和“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翻译”为专题的研讨会。在这几场研讨中,中外诗人、诗歌翻译家们深入探讨了当下诗歌和翻译的处境、诗歌翻译中的误读、对话、创造性、对“声音”的传递等问题,探讨了“诗人译诗”和当代汉语诗的“英译困境”及其前景,等等。除了这一系列的研讨会,国际诗人工作坊的诗人和部分在京诗人还在人大举行了以“喉头爆破音”为题的诗歌朗诵会,并在研究生课堂上举行了与人大学生的诗歌对话会。国际诗人工作坊的“最后一站”是天津,除了与南开学生举行对话会、与天津诗人座谈外,还在南开大学隆重举办了“国际诗人工作坊暨纪念一位诗人——穆旦”朗诵会,二、三百位南开学生和天津其他高校学生冒着严寒赶来听诗,给国际诗人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这届“国际诗人工作坊”虽然时间短暂,但取得丰富的成果,与会诗人提交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国际诗人工作坊”每两年将举办一次,它已有了一个令人喜悦的开始。
文: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