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6-11-21
来源:陈前瑞,朱冠明

时体与情态问题学术讨论会于2016年11月19日至20日在湖北大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20位学者报告论文,另有中国人民大学及其他高校师生近40人参加了会议。

时体为时制与体貌的简称,其中时制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如过去、现在、将来;体貌表示事件在其时间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如进行、完成等。情态表示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内容的主观态度,如内容的真实性、可能性等。人类语言普遍对时体与情态的意义采用较为虚化的形式来表达,许多形式兼具时体与情态的意义。如何概括时体与情态范畴的表达在人类语言中的多样性和一致性,这是国内外学术界持续思考的热点话题。

此次会议为小型的专题学术会议,主题为汉语和相关语言的时体与情态问题的多角度研究。会议不设开幕式和闭幕式,仅由我院的会议联系人陈前瑞教授说明本次会议的初衷,我院党委书记朱冠明教授介绍我院语言学学科的基本情况,从而为学术报告和学术讨论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时间。




陈前瑞教授报告论文



彭利贞教授报告论文



朱冠明教授主持会议

在两天的研讨中,学者们围绕时体与情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会议论文所涉及的语言材料以古今汉语和汉语方言为主,也包括日语、英语等其他语言。从时体方面看,有时间标记的地图分析、“了”的完成体与完整体的量化分析、英语现在完成式的新消息解读的演变、日语完整体与持续体的中和现象分析等内容;从情态方面看,有句末“了”对情态成分的依赖现象、持续量的情态化走向、双音化对汉语情态动词的影响等内容。从研究的视角来看,既有共时的系统分析,也有历时的演变研究,总体而言与会者更倾向于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

会议讨论的焦点问题是如何进行跨语言的比较研究。复旦大学陈振宇教授提出了一些激进的观点。他认为,目前研究中的一些范畴如完整体、未完整体不具有普遍性,应该基于语义特征构建语言的时体系统。首都师范大学洪波教授在评论时认为,应该认真思考完整体、未完整体这些普遍使用的范畴在汉语研究中的适用性。陈前瑞教授在回应时认为,虽然特定语言的语法范畴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的语法范畴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体现出更为明显的规律性,要揭示这种规律性还是需要一些具有语法意义类型性质的概念范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吴福祥教授在评论时指出,跨语言比较时不能依赖具体的语法范畴,而应该基于人类语言中抽象的概念对应关系,进而比较这些概念在具体语言中表现类型的异同。

会议期间与会者对本次会议的组织形式表示认可,并期待时体与情态问题学术讨论会能够继续举行,以实质性地推动学术研究。




与会的部分专家合影


 


文 2015硕李蕾  图 2016硕李纯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