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0-12-13
来源:
近日,文学院积极组织本硕博各班级深入开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学习活动。各班结合实际,采取线下、线上或二者结合的方式,组织班级学生对《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进行学习研讨。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北京班以线上形式,围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展开主题学习活动。党支部书记赵婷婷先对此书做了大致介绍,围绕“解决矛盾、敢于斗争”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其他党员同学也各抒己见,如钟儒平同学用两个“工作”概括自己的学习感悟,分别是党建工作和基层工作,并就这两个“工作”展开具体分析,如推动校园党建来引领青年一代的发展等。2019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一班也在线上开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共享读书会。会上由班级班长、党支书、团支书、研会主席等八名同学,就基层工作、学生工作经验、乡村调研经历、海外孔子学院教学经历、抗疫经历等实际工作,结合具体章节分享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2019级本科基地班则采取线下形式,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读书交流研讨会活动分为“读书交流”“好书分享”“教诲难忘”三个环节,同学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2020级博士班于12月3日20点在人文楼200展开《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读书研讨会。他们共同观看了《新闻联播》对《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出版发行的报道,就书中内容进行热烈讨论。张遥同学表示,大学生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学好知识,打好基础,增长才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2017级博士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以“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做新时代大学生”为主题的读书会活动,并制作活动海报鼓励同学积极参与。该班于12月2日至4日组织学生在人文楼、图书馆进行线下分组阅读。12月5日,同学们在线上分小组汇报阅读体会,交流学习成果。他们表示“少年强则国强”,习近平同志一直重视人才,强调人才对于建设国家的重要意义,鼓励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这正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经过此次《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主题学习活动,学生们受到不少启发和鼓励。正处在择业就业关口的张焕军同学表示,虽然自己有去基层工作的想法,但还是会困惑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恰好此时阅读了《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总书记的深情寄语给我指明了方向,我也会以他为榜样,找准方向、脚踏实地为祖国和家乡奉献自己的力量!”2020级硕士二班的朱晟民对“自找苦吃”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为“自找苦吃”,锤炼自我,奋斗不息,实干为民,方显当代青年本色,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通过本次读书活动,同学们对这句话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当代青年人应当自觉肩负历史使命,脚踏实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努力奋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力量,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大任。
活动剪影
(2017级博士班)
(2017级本科班)
(2018级博士班)
(2018级硕士二班)
(2018级古典班)
(2019级博士班)
(2019级硕士一班)
(2020级博士班)
(汉硕北京班)
优秀读后感:
2020级博士生 马杰
“1985年冬天,正在厦门大学读书的张宏樑同学因一封信结识了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并经常得到习近平同志的指导和帮助。”在书中我了解了张同学与习近平同志一些交往的细节,其中令我有所感触的是习近平同志鼓励年轻人要“自讨苦吃”。读后我自问,苦从何来?向何处讨?何以自讨?
思虑后,我自认“自讨苦吃”应是种理性且自觉的人生观,用现在较为流行的话说就是“跳出舒适圈”,去接触、学习或挑战自己所未能直面的事物,“苦”与“甜”之间的辩证转化想必是人人皆知的哲言,但勇于去自讨苦来吃更是种勇气!作为博士研究生,我们在学习与科研中也应有此觉悟,无论是啃下一本本佶屈聱牙的学术著作,还是直面而非回避或绕行的一座座学术难题,都需要此种勇气与毅力。但学术研究也并非闭门造车,更要将研究视野投射至更为广阔的社会实践,让学术研究更具现实关怀的维度,这是即将成为科研工作者的我们所应树立的信念!
汉硕北京班 宋伟琳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一书通过25篇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同志与大学生朋友们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总书记对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和关心。
在学习整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的无限期待,深深感受到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光荣责任。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大学考察时,勉励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行循自然。”,几十年来,“志存高远”都是习近平同志对我们青年一代反复强调的期望要求。新时代的我们生长在物质条件丰裕,职业选择多样,社会思潮激荡,国际局势复杂的新环境,既有志存高远,真抓实干的广阔平台和难得机遇,也有消磨意志,令人迷茫的抉择当口。新时代的我们需要牢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的崇高理想,要做经得住考验,抓得住基于的有志青年。
立志高远离不开知识的储备和眼光的长远,更离不开心怀天下,为人服务的胸襟和视野。青年一代的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要能够突破个人立场和视野的局限性,去把握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入辨析复杂纷繁的现象和矛盾。要能够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决问题时要能够看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要能够在矛盾中看到发展和变化,看清大局大势,成就利国利民的大事业。
结合我自己的教育学背景,我想,能够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远大理想,找到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并坚持下去已经是一件可贵的事情了。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将会在专业基础的学习上“自找苦吃”,珍惜在校学习的时间和学校提供的平台,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储备,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干好每一件具体工作,读好每一本书,切实克服自己“激情有余,韧性不足。”的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去向优秀教师看齐,去在点滴积累中增长本事,到人民群众和基层实践中增长见识。我深刻的意识到,中华民族能够从鸦片战争的落后挨打到今天的日益强大离不开全体人民艰苦奋斗,奋起直追的勇气和决心。回顾历史,观察当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我们不能坐享其成,耽于安逸,必须坚持不懈,将自己这一棒跑得更快更稳,用不懈奋斗换取青春出彩的人生价值。
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努力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志存高远,抓住时代机遇,成就更好自我!
汉硕北京班 党晓霞
《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是一本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该书通过25篇访谈实录,讲述了1983年12月至2019年7月间,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和到中央工作以来,与大学生们交往、交流、交心的故事,真实记录了他对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始终如一的关注、关心、关爱。
读完这25篇文章,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之前总在电视上看到总书记对国家内政外交进行发言,那时觉得这真是一个厉害的人物,真正做到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内心很钦佩总书记。但在读完《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本书后,在情感上我又发生了变化,以前感受到的是总书记的“神性”,而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总书记的“人性”。从这本书的采访实录中,我充分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在一起时的那种长者般的温和亲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关怀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情真意切以及对青年学生未来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美好期待,我感觉和总书记的距离更近了。
书中总书记对当时在读大三的张宏樑说的一席话让我印象最深:“年轻人不能认为进了大学就进了保险箱,一定要多接触社会,补上社会实践这一课。你们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要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是啊,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虽然掌握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但实践经验这一环节也不能落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这篇文章中就提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一对认识辩证发展过程的深刻揭示,值得我们每一个青年学子细细领悟、深深思考。如果只是“昂首望天”,而不能“眼睛向下”,那么“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所以,对于我们青年学生来说,急需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只有不断向实践学习、向人民学习,进一步消化理解书本知识,实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放飞人生梦想。
“从正定到厦门,从宁德到福州,从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不管工作多么忙碌,习近平同志始终高度关心青年成长进步。”“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出席青年活动,与青年谈心,给青年回信,为青年鼓劲,真正成为广大青年学习的榜样、人生的导师。”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提炼,为社会作出贡献。现在我们汉教班的学生正处在写论文和找工作的关口上。对于论文,我们应该向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的那样,用实践理解所学、用实践检验所学、用实践指导所学;对于择业,首先在观念上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唯一的出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国家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择业时,我们应当不为虚荣的表象所迷惑,坚守自己的本心,放低身段,脚踏实地,真正把自己的才华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对于未来的工作,我们也应该用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从而得到知识的“干货”,将知识转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汉硕北京班 柯婧
“年轻人要‘自找苦吃’”,这是《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一句话。
读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总书记是遥不可及的。读完这本书,我却发现,他是如此亲切和蔼,愿意与大学生娓娓道来,仿佛邻家大哥,给人鼓舞和力量。其中,他所说的有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信条能格外引起我们这些处于努力奋斗时期的青年学生们的思想共鸣。
总书记“自找苦吃”的人生观形成于他那段下乡的岁月。之前,我读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了解过习总书记当时放弃在北京继续上学的机会主动申请下乡到陕西插队的经历,感受到了他主动要求进步的精神,但对“自找苦吃”这一说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通过阅读书中张宏樑的采访文字,我的感悟更深了,年轻人要“自找”的“苦”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有的时候不一定是苦,而是真正能使我们有所成长和历练的经历和感悟。
首先,这种苦是敢于承担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干得最多的事就是起粪的农活,而且总是主动干、抢着干。“只有跨过了劳动关,树立了‘自找苦吃’的想法,才能砥砺思想,让老百姓更加信赖。”这是总书记的青春,有着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苦。但正因如此,经历了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才获得了相应的经验,促使总书记在插队时建起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做过最脏最累的活,才知道农民最需要的是什么。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期间的所为,就是扎根到人民群众中去的锤炼,因此才有了以后的成长和发展,那段珍贵的“自找苦吃”的人生经历也成为了他以后时刻为群众着想这种工作理念的形成基础。
所以有苦吃是机会,要坚持多学多干,多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自己,和群众站在一起。就像总书记说的一句话: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才能得到知识“干货”。只有和群众实践结合,才能把“水分”挤掉。
书中还提到当习总书记在北京工作时在上午得知某位首长下午要到某处视察时,他在行车路线都非常熟悉的情况下,还是要求与司机一起再走一遍以防出现突发的情况,我想这种认真细致的工作精神也是其能够带领这个14亿人民的国家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原因。
当我真正明白了这些后,我对习总书记的领导又多了几分敬佩与仰慕之情。
我们是长在阳光下的95后,更应该“自找苦吃”。我们从学校步入社会,面对新环境,只有多练习、多请教、多思考、多总结,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才能得到知识“干货”。
作为“后浪”一代,我们要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苦中有乐,不惧不悔。
20级硕一 于晨雪
在学习《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才的期望之大和青年一代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地希望青年能形成有个人特色结合国家特色的方法论,从实际出发,深入基层,锻炼自身,切实地解决基层文体,这不仅是对选调生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青年大学生的要求。
不久的将来,我们青年要褪去原本的稚嫩,承担国家复兴的重担,这是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但能否以一个成熟的心性,去担负起一个成年人的基本责任,乃至是国家重任的一部分,这不是以部分青年精英为基准,而是在相当大的青年人的样本容量中,以一个较为客观的角度来纵观。
青年进入基层这个广阔的舞台,必然要承担脚踏实地做好工作的使命,经过基层的锤炼,青年一定能与时代接轨、保持本心,成为展露炎黄子孙风范的时代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