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3-07-08
来源: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对外交流,海外名师

6月21日下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刘禾以“比较文学的边界与方法:从《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谈起”为题,在人文楼二层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杨慧林副校长、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著名作家李陀、耿幼壮教授、陈阳副教授,以及张靖、汪海等老师出席了此次讲座。讲座由耿幼壮教授主持。


在讲座中,刘禾教授介绍了比较文学这一学科的前提、方法、范畴以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她指出比较文学的大前提包括语言的边界、文字的边界、文学的边界、国族的边界和领土的边界,而比较文学则实现了对这些边界的跨越。除此之外,她还提醒大家注意“现代国家的世界体系与现代文学的建制”这两个问题。在她看来,“民族国家文学”是以一种假定的边界作为基础建制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国家都努力地寻找自己伟大的传统。而在现代国家的世界体系中,比较文学的研究者也应该思考“世界文学”背后的“世界图景”是什么。
其次,刘禾教授认为比较文学的方法并非独创,而是从早先的比较生物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语文学等学科中派生出来的。最初比较文学的主流是法国学派的影响说,而后平行研究逐渐兴盛,但它同时也存在着与历史相脱离的问题。较前两者来说,翻译研究是相对边缘化的一个门类,其关注核心是源语言(source language)与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之间的动态关系。
再次,刘禾教授介绍了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文学学科出现的危机与转化。简而言之,就是当代的比较文学学者越来越多地译介与倡导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当代理论,试图从政治无意识、意识形态、历史属性等层面重新阐释文本。这固然加大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但与此同时,这些当代学者也集体表现出了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特征。
最后,刘禾教授指出,新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以文本分析为基础,研究者们应当重视细读的方法,在版本的流变、时空的设定、叙事的安排、意象的经营与修辞、文本的开放性与意义的多重性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在从宏观上对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进行分析之后,刘禾教授以自己的论文《燃烧镜底下的真实——笛福、“真瓷”与18世纪以来的跨文化书写》为例,展示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她认为,“新批评”学派的文本细读方法割裂了文本与作者的关系,从而使研究的视野受到了局限。只有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如版本学、历史学等领域)运用细读方法,才能够真正打开一个新的文本空间。围绕这篇论文,刘禾教授与在场师生就文学与民主的关系、文学翻译、中英贸易史、民族国家的建制、文化批评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她的引导下,同学们一起体验了从文学文本深入到经济、历史与政治层面的细读实践。

杨慧林副校长在讲座最后总结道,刘禾教授为在场师生提供了大量有益与新鲜的信息,引发了大家重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她在研究中体现出的入思方式,尤其富有启发性。


文:崔洁莹 编辑/图:文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