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7-07-13
来源:


7月6日晚上,美国圣十字学院(the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教授刘达祥(tat-siong benny liew)应邀在我院人文楼二楼会议室作了题为“西游之旅·无休之旅:手稿、经典和经典化”(journey-s to the west and journey-s without rest: (re)writing scripts, scriptures, and scripturalization)的英文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徐建委副教授主持。

刘达祥教授生于香港,求学于美国,研究领域为基督教文学及美国亚裔文学批评。他首先介绍了文森特·l.·温布什(vincent l. wimbush)的“经典化”理论,即西方文明通过“经典化”过程塑造和建构了西方的文化基础。刘教授通过分析美国亚裔作家的具体文本,指出温布什的“经典化”也许忽略了另外一个层面,即“经典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经典”教育和改造的人们也参与了“经典化”过程并在其中解构、打破、改变和左右了被视为经典、文化、传统乃至民族身份的东西。

整场讲座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蓝本,但更多关注的是亚裔美国作家们对吴承恩的这部经典的诠释、发展与改编。比如,在汤亭亭(hong kingston)的《孙行者》(tripmaster monkey)中,主人公注意到《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取到的“无字经”这一情节,并由此探讨口传经典及书面经典之间的张力,反思经典文本的流动性和权威性问题。对于亚裔美国人来说,身份的建构无法离开经典,但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经典在时代中不断被建构的过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对经典也作出了自己的诠释和发展。


在总结中,刘达祥教授指出,“经典化”是一个不会终结的过程,经典也不是封闭、固定、一成不变的,任何人以宗教或其他名义,把经典当作已经完成的文本去阅读与思考其实是一种暴力行为,因为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在本质上是无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游记》中的“无字经”也许“是最合适的”表达。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