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8-03-29
来源:文学节,刘震云

2018年3月28日下午2点,我院第十二届文学节“文学与时空”在教三3201正式开幕。刘震云教授应邀进行同名主题讲演,徐楠副院长主持。


刘震云教授本次讲演围绕文学作品的“结构”展开。讲座伊始,他对“文学与时空”这一主题进行阐发,指出时间与空间的交叉与延伸,涉及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问题,而“结构”正是构成文学最深层的因素,“结构”所形成的力量正是考验一个作家、艺术家最重要的东西。他进而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详细说明何为“文学时空里的文学结构”。随后又以《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为例,来说明非确定性时空结构的实现。



“文学应该往最难的方向走。”刘震云教授认为,一个深谙“结构”的作家往往更能在作品中呈现其思想的深度,而使其作品能够溢出特定的历史时空,总是照见此时此地的生活。他继而讲述了自己应邀出国交流的经历。以《温故1942》法译本、《我不是潘金莲》荷兰译本和《一句顶一万句》意大利文版发行时,三个生动的例子为载体,进一步阐释由作品延伸到生活的结构关系。


随后,刘震云教授和在场同学进行了交流,进一步阐发他对“文学”的理解。他认为,通过建立“结构”,文学才能把那些被忽略的肺腑之言表现得更为深入。对于自己的写作,刘震云教授认同评论家冠以“现实魔幻主义”的评价。他解释道,自己写的全是随处可见的细节、情节和人物,但最后呈现出来的景象却是画皮和豺狼。


此外,就小说改编成剧本的可能性和意义这一问题,刘震云教授认为,电影跟小说最大的区别在于,小说重视事件背后的世界,和事件展开的细节过程,而电影要的是呈现的是事件的结果;小说就像一头大象,要边走边想,而电影则像一只奔跑的豹子。他指出,艺术形式并无高下之分,改编的成功与否关键还是在于艺术家的创造与实践。


此次讲演在热烈的气氛下进入尾声。我院梁坤、高永安、常培杰、胡玲莉、吴壹香、邢华、罗观等老师出席开幕式主题讲座。未来一个月内,第十二届文学节将带来系列学术讲座、文化出游、话剧表演等活动,敬请期待。


文/张亮   文学院2017级硕士

图/胡茜   文学院2016级硕士

   陈慧颖 文学院2016级硕士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