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5-05-13
来源:创造性写作,孙郁,阎连科,刘震云

 

5月12日下午3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前主席、瑞典学院终身院士、国际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埃斯普马克先生于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举办“国际现代主义和本土传统的会面”专题讲座。本次讲座围绕如何在维护本土语言文学的同时接受外来刺激、汲取国外文学,探讨本土与外来文学艺术如何寻求平衡、融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及著名作家刘震云教授出席并主持本次讲座,著名作家、我校文学院教授阎连科参加本次讲座,著名翻译学家陈迈平先生担任现场翻译,此外,梁鸿、杨庆祥、林岚等多名学者、教授、作家也出席了本次讲座。

首先,埃斯普马克先生就当今世界文学交流中出现的抵制“文化入侵”现象进行梳理。在当今全球化全面开展的时代,众多维护民族和地区文化特性的呼声在高涨,各国不断涌现多种本国组织联合抵御外来“文化入侵”。譬如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派文学作者,就力图维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对此,埃斯普马克先生认为,维护民族自身语言的持续努力,值得我们给予极大尊敬,在一定程度上,尤其是当民族文化语言处于弱势的时候,这种做法是应当获得赞同和支持的。

维护本土文学和文化的同时也可能忽视这样一个现象,即许多伟大的创作正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会面中产生的。对此埃斯普卡马教授认为,在20世纪最有活力的文学创作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样的印证,如艾略特的作品正是法国19世纪象征主义与17世纪本土文学的结合。埃斯普马克先生看来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中我们不应一味地排外。

他在此举出几个例子论述外部来的刺激应如何在本土文化中合法化,如墨西哥作家奥克塔维奥·帕斯、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丁语作家群以及瑞典本土文学作家哈瑞·马丁松。而瑞典著名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也是受到法国超现实主义和瑞典诗歌传统的双重影响。埃斯普马克先生从自身诗歌经验出发,以《西安兵马俑》为实例,为同学们详解法国超现实主义中追求现实性和连续性的因素与瑞典诗歌传统的关联。

埃斯普马克先生认为,同样情况在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身有着深刻的体现。他认为莫言在受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莫言不同于福克纳,他以微观的世界来概括自己国家20世纪的现实。同时莫言所创造广阔的事业,既是美学上的也是良心上的。也正是有这样的立场,他在自己的乡村风景中找到并利用了世界地方的地理特征。埃斯普马克先生认为这样的外来激励很重要,但这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

莫言和马尔克斯的关系也是如此。莫言在《红高粱》写至结尾才读到《百年孤独》,对此莫言觉得很遗憾,因为无法在《红高粱》中运用魔幻现实主义,而此后则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接受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但就是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也不能仓促地下结论。莫言重视本民族文学,如《封神演义》中奇幻的想象及山东当地口头文学传统,蒲松龄的创作同样对莫言影响至深。

埃斯普马克先生认为,外来作家提示中国当代作家该如何发现古老文学传统的东西并合法地迁移到现代文学当中。同时可以发现,大师作品都是在自己道路和外来文化道路的交叉口出现的。

讲座最后埃斯普马克先生强调,国际文学和本土文学的会面,这种摸索要求作家在本土找到自身的资源和文学语言,由此产生众多当代的文学杰作。

随后刘震云教授与埃斯普马克先生就本次讲座的主题进行深入交谈,在刘震云教授看来,知识就是那些不同的见解和未解决的问题,他幽默的发言引发现场同学热烈反响。在讲座最后的交流环节,埃斯普马克先生与听众们就诺贝尔文学奖及文学跨国界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王亦琳(2012本)编辑:文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