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0-06-28
来源:对外交流,文学院文艺思潮研究所

6月22日下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终身人文讲席教授刘禾女士以“文化研究与新媒体”为题,与文学院师生们分享了海外学界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至此,圆满结束了她在人大“海外名师讲坛”为期一个月的系列讲座。


刘禾教授于1990年获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她曾多年执教于伯克利加州大学与密歇根大学,担任比较文学与东亚系跨系教授。作为1997年美国古根汉学术大奖得主,曾任美国韦勒克文学理论书奖及列文文学史书奖评委,在跨文化交流史、翻译理论等研究领域贡献了一批对海内外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学术著述。

凭借多年的海外教学经验,对国际人文学界研究动态的高度敏感,以及对中国当下知识界现实生存状况的深刻反思,刘禾教授精心设计了四次系列讲座的讨论主题:

6月1日第一讲,题为“人文研究的理论图景”。通过精读martin heidegger:the age of the world picture,immanuel wallerstein:culture as the ideological battleground of the modern world-system,tokens of exchange三篇文章,刘禾教授指出,当我们进入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的时代”,应当更加警惕科学技术对人文知识的控制及其对涉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的遗忘;借用沃勒斯坦的思考,她提醒我们注意,如今越来越精细的现代学科体制划分,实际上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扩张过程中自我调整的产物,因而必须将其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加以历史化的认识与批判;而跨文化语境中的翻译问题研究就是基于此种理论前景的有力尝试。

6月8日第二讲,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走出思想史”。通过精读michel de certeau:what freud makes of history “a seventeenth-century demonological neurosis”,及foucault:nietzsche, genealogy, history两篇文章,刘禾教授详细介绍了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与谱系学对传统历史学研究的反思与突破,并通过辨析“概念”、“语言”、“叙事”、“时间”四个范畴在思想史写作中的理论盲点,强调在福柯之后,应以“话语实践的历史”代替“思想派生思想”的历史概念。

6月14日第三讲,题为“福柯与知识考古学:生命的政治及其他”。通过阅读福柯《必须保卫社会》与罗芙芸《卫生的现代性》两本书中的相关章节,刘禾教授提醒大家关注福柯对生命之被引入政治斗争与权力规训的重要思考。另外,结合最新中文译著《帝国的话语政治》一书,刘禾还以“夷”、“卫生”、“东亚病夫”为例,进一步介绍了“衍指符号”概念以及现代帝国扩张与符号之关系。

6月22日第四讲,针对数码媒体对文学写作与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刘禾教授介绍了《今天》杂志新媒体专辑中的几篇优秀论文。在这次讲座中,同学们还有幸与当代著名作家、理论家李陀老师对话,作为西方文化研究理论在中国的最早译介者,他特别强调,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文化研究应当成为知识分子介入现实的有力武器。

此次系列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主办,文学院孙郁教授、程光炜教授、李今教授、姚丹副教授、张洁宇副教授、杨庆祥博士参加了讲座,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校内外非文学专业的青年教师、同学,不仅让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尝试打破学科专业局限,也让大家感受到一种新鲜活泼的学术氛围。相信一种历史研究意识、理论联系实践的学术眼光必将在讲座结束之后延续到师生们的科研工作中,如刘禾教授所期待的,致力于对“中国故事”的理解与分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