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9-11-12
来源:
11月4日至8日,我院派遣师生访日团访问日本东京大学。本届访问团由我院院长陈剑澜教授、副院长杨庆祥教授、外事秘书罗观老师和六名本、硕、博学生组成。这是自2014年以来,我院与东京大学教养学部举行的第六次互访活动。
11月5日上午,陈剑澜一行来到东京大学教养学部驹场校区,会见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学部长太田邦史教授、副学部长石井刚教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系伊藤德也教授、教养教育高度化机构特任研究员朱芸绮等。
太田邦史教授对我院访问团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他简单介绍了东京大学教养学部的基本情况,回顾了双方过去六年间开展的卓有成效的交流活动,并表示期待未来能同文学院一道在更广泛领域进行合作。陈剑澜院长感谢东京大学的热情接待,他介绍了文学院国际交流、人才培养、全英文课程、学科国际前沿讲座等情况,邀请东京大学师生到我院进行短期访问和学术交流,希望双方能继续加强沟通联系,开展更加深入务实的合作。
双方还就数字时代的新文科建设、东京大学与部分高校联合开设的“世界文学史”系列课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5日上午,我院师生旁听了东京大学本科新生的中文课,该课程是专为初学汉语的学生设计的。课程主讲李彦铭老师针对学生的作业展示即时地进行引导和拓展,这种双语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了学生对旧有知识的巩固和对新语言知识的吸收。在中日学生交流环节,我院学生与东大学生灵活使用中、日、英三种语言就语言学习、专业兴趣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当天下午,我院学生参加了韩燕丽老师的特别讲座,该讲座从历史背景和人文心理等方面对上世纪港日合拍片现象进行了学理分析。韩老师在专题讲述的过程中,展示了大量的图文材料,并播放了珍贵的影音片段。访问团中的两名电影学专业学生就选题方向和研究方法等专业问题和老师进行了探讨交流,其余同学也和老师分享了听讲感受和电影感想。
11月6日,我院师生应邀参观了位于本乡校区的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东京大学朱芸绮老师随同翻译。编纂所的渡边正男老师对我院师生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编纂所由国家附属机构到成为东京大学附属机构的历史由来,并展示了部分珍贵的馆藏文物。随后大家参观了位于不同楼层的史料手抄本书库、史料复印件书库,渡边老师介绍道编纂所所收史料可分三类:一类是史料原件,这类史料非常珍贵,需要特别手续才能借阅;一类是手抄本,这类史料多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由专人抄写;还有一类是复印件,伴随摄像技术的应用,现今很多史料多是采用这种方法保存。
步出书库,大家依次参观了编纂所内的图画摹写室、文稿影写室和文书修复室。三位相关专家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专业技术的重难点。图画摹写室的老师介绍道摹写所用材料多是从中国买来的天然颜料,摹写需要仔细比对分析每种颜色的成分;文稿影写室的老师介绍道为了贴近文书的原本效果,自己需要选择不同粗细的毛笔,并在草稿纸上反复练习墨的浓淡、线条的勾连等,有时还要考虑持卷书写和伏案书写的差别;文书修复室的老师介绍自己的工作是把破损的文书修复原样,在修复前需要检测纸张的材料构成,用专门的测量仪器量出每个破损缺口的大小,然后裁剪出相应大小的备用纸,并将备用纸的边缘适当削薄,以达到嵌入原来纸张平整连贯的效果。同学们对此纷纷表示赞叹,三位老师也就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补充解释。
在日期间,访问团还参观了东京天空树、神保町古本祭、京都金阁寺、伏见稻荷大社等名胜古迹。通过五日参访,我院师生深入体验了当地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加深了与东京大学师生的沟通交流,为双方接下来的交流合作巩固了友谊的土壤。
2014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教养学部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书”。此后,双方连续五年互派学生访问团进行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7月,双方续签合作协议,同年9月11日至12日,日本东京大学第六届“深思北京”访华团访问我院。
文/唐鑫
图/赵博玲 罗观
访问学生感想节选:
和乌鸦互动,看修剪得圆润的树枝尽头融在天际;和文物交流,迎接百道工序后焕然一新的粉色琉璃;驻足京都藏着猴子和野猪的山林里明艳的连绵鸟居下,走在东京街头永不熄灭的灯牌下精心布置的橱窗边,乘着电车疾驰于钢铁森林与纯粹自然。
如果没有这次东大之旅,我不会感受到他们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无限热情,不会了解到日本饮食文化中的诸多小情趣,我不会知道pokemon已经不存在于日本00后的脑海里,黑泽明也已经不再神坛上久久伫立……他们很可爱,日本很可爱,一时语塞,感谢,感恩!
——2017级本科生魏冕
东大的驹场校区和本乡校区面积不大,建筑物外观因百多年的历史显得古旧而斑驳,我们也没能得见春日的樱花道和深秋的金黄银杏,但校园还是因为浓厚的人文气息整体十分安谧宁静,清新幽雅。很多穿着校服的高中生在东大校园见学,众多海外学子在校园里随处可见,史料编纂所浩如烟海的古籍在生徒手中传递。在日本,不仅仅有现代摩登的涉谷新宿表参道,还有随处可见的保存完好的寺院神社。无论东京还是京都,城市在水泥大楼的森林中透露着的不刻意的、摄人心魄的和风之美。虽与中国渊源深厚,但日本却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独特的言行礼仪与意识形态,传统东方和现代西方双重文化的交融,使这样一个孤单的太平洋岛国具备了一种空谷幽兰式的气质。东京大学在这样一个跨文化的国度生根发芽,博采众长,也许缤纷樱花和金黄银杏之美,美在它们坐落在这样一方清雅校园吧。
——2018级电影学专业硕士生郭李梓
像是做了一场梦,五天的日本参访,行程充实而美好。行走在日本的每一条街巷,都感叹于它的整洁与秩序。这个国度最不缺少的就是细节了,你会在搭乘公交车的时候,遇到司机铺好踏板将残障人士小心地推上车,到站后又一样地将对方推下车;或是询问小餐馆时,一位优雅的女士贴心为你推荐好吃并且不贵的地方,不嫌麻烦地跟你指方向。更多时候,是他们敬业的笑容和频繁的道谢与道歉。去过的景点里面,天空树是美的,清水寺也是美的,无论是摩天大楼还是山水园林,它们都一样地蕴含着日式的规制与精研。这是与日本民众的自律品格相贯通的,此时的看景其实也是在看众生相。但还是看到一些溢出框架的景象,烤肉店里喧哗举杯的日本女生,深夜醉酒伏在街角呕吐的职员,似乎与我们的常识不合但也不宥于生活的逻辑。诸如此类,在细节里的日本,无论东京与京都,它们都呈现出丰盈的姿态来。而这样的细节最给人遐想,也让我持续期待。
——2018级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唐鑫
这次走访东大不仅参观了历史悠久的东大校园,还体验了东大大一新生的汉语课,研究生的表象文化研究课,最后观摩东大史料编纂所的工作方法,获益良多。漫步东大,看着众多旧式的西洋风建筑,其浓厚的沧桑感,仿佛映照着校园的变迁,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文化的气息。相比较一些中国大学的耸立起的钢筋水泥、没有精神内涵的教学楼,东京大学里的建筑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的温度。这次韩老师的特别讲座,是从文化和产业的角度切入上世纪港日合拍片的研究,有着丰富的学理性,对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与之对话的过程中我获得了许多学术灵感。这次赴东大学习的时间很短暂,对我的影响甚为剧烈,让我有机会以此为镜检视自身,对学术越发敬畏起来。
——2017级电影学专业硕士生赵博玲
不设垃圾桶但一尘不染的街道,任何公共场所的排队自觉,细腻如艺术品的餐食餐具,周到全备到令人发指的服务设施,等等,但凡想到的、想不到的,日本都已经做好了。要知道,这个面积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的城市,承载着五倍于北京的人口,在这种情况下,能让所有人各适其中,各取所需,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奇怪的是,多元和密集并不带来混乱拥挤,反而也许正因为其多元和密集,人与人之间(刻意地)保持着极为清晰的边界感和距离感。有人以批判现代性的眼光,认为这是被规训的结果,但身处其中会感觉到对于日本来说,这是舒服的、合适的,须知在狭小的岛屿上建立起一个如此巨大的经济体,除了近代资本积累等外部历史原因之外,非有每个国民一板一眼的self-control和秩序井然的彼此协作不能做到。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有限,迫使日本人着眼于事物的细部,造就了一种迷恋技艺的匠人精神。这一点在参观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的过程中深有体会,由古代中国传入的保存、修复、复制书画的技术,仍以其古老的原始面目传承接续。在京都的商业步行街,本能寺自然地立于各色商铺之间,偶然路过,诧异之余,当有会心一笑。想来所谓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并非天然地对立,不过是时间之流,把我们带到了这里。
——2017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张亮
很高兴今年能有机会参加学院赴日交流的活动。短短五天时间,我们体验了东京、京都的风土人情,甚至在驶向关西机场的新干线上领略了大阪的风采。大和民族擅长学习,是多样的东亚文明中迷人的一支。在东京大学的史料编纂所,我看到了日本人为贴近历史原貌,对物质文化的追溯与还原做出执著努力;而从上野公园到清水寺、稻荷神社,我欣赏日本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从他们的风景区建设和城市景观来看,钢筋水泥与植被、山川的关系不是冲突的,而是融为一体。它们不是在互相争抢空间,而是相得益彰。这不仅需要城市设计上的美学敏感,而是全社会都要有健康、可持续的自然理念。与欧洲的城市相比,日本的风光更带有内敛的东方禅意。追求细致、精确并不妨碍他们追求自然写意,这便是我眼中日本。
——2017级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陈雨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