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4-11-13
来源:瓦格纳,海外名师,讲座

11月3日,应我院的邀请,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瓦格纳(rudolf g. wagner)在国学馆作了主题为“在不对称的世界做世界公民:张彭春与中国现代化”(becoming a cosmopolitan in an asymmetrical world: zhang pengchu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的讲座。此次讲座是“视界-人文”系列讲座的第五场,由孙郁院长主持。来自文学院、法学院等学院的部分师生听取了讲座。


瓦格纳教授的演讲主要围绕一位在中国文化视野中被淡忘的人物——张彭春(1892-1957)而展开。张彭春是张伯苓之胞弟,南开人称之“九先生”。他是将欧美话剧引进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对我国早期话剧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的主要创始人,亦是当时天津乃至华北名士之一。

瓦格纳教授从“记忆的选择”出发,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张彭春这位对中国戏剧、教育和外交做出过贡献的“世界公民”(cosmopolitan)在文学历史和政治历史中并无一席之地。张彭春自幼接受良好现代教育,身为中国人,在欧美不对称的世界中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世界公民。抗日战争期间他是国民政府外交官,在海外介绍了中日战争的真实情况。在参与起草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张彭春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他引入儒家理念,周旋四方力量,长袖善舞,使得宣言得以最后出台。

瓦格纳教授认为,张彭春等世界公民心中的乌托邦理念是世界大同。他们倡导“世界公民意识”,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或宗教教义。这些人也因为世界公民的身份很容易从各种记忆中消失,只会随着某些具体事件的起伏而被人们暂时记起。世界各国文化均不可缺少交流,但是民族国家因为强调本国文化很容易否定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因而会有意识地抹去一些文化交流的记忆和痕迹。面对当下的全球化处境,学者们有意识地搜寻这些被抹去或者遗忘的记忆,恢复这些“世界公民记忆”在文化交流中很有意义。

讲座的最后,现场师生就“悲剧性是否是世界公民无法逃脱的命运”、“如何定义世界公民”以及“如何理解张彭春这类世界公民身上的悖论性”等问题与瓦格纳教授进行了对话。

瓦格纳教授独特的跨文化研究视角和真切的人文情怀,使得张彭春这位一生致力于从世界视域提倡人权的中国人重回中国学者的视野。他对张彭春的关注,让我们回到历史语境中来审视张彭春的价值,对培养我们的世界主义眼光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主讲人简介:

瓦格纳(rudolf g. wagner),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曾任欧洲汉学学会主席,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所长。1993年度“莱布尼茨”奖(德国最高学术奖)获得者。瓦格纳教授以对王弼《<老子>注》的专门研究蜚声海外汉学领域,学术兴趣广泛,涉及佛教经典、魏晋玄学、太平天国运动及现代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等,关注历史中以语言为中介的知识与政治、文化、社会间的互动。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当代新编历史剧——四个实例研究》、《服务行业之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注疏家的技艺:王弼的“老子注”》等。

图文:万梦依文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