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



陈楚湘,文学院2019届硕士毕业生,文艺学专业,曾任文学院学生会主席、党支部书记,曾获北京市三好学生、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现为福州市管引进生。本文系2019届硕士毕业生陈楚湘的毕业感言。

这是在人大的第二个毕业季,也是人生中最后一个毕业季了。三年前为班级毕业纪念册写下“走出象牙之塔”时并没有多大的实感,本科毕业不过是求学路上的一次小结。但如今的确到了走出中关村59号,走出这庇佑自己的一方象牙塔的时候了。

回首过往总不免会感叹时间流逝的迅疾,然而专注地站在记忆的入口时,却常常想不起是什么导致了对逝去时间的怀念与对未来世界的恐惧。那我们用什么来述说这瞬息万变的世间?思来想去,大概就是各种各样的“姿态”罢了。“姿势,是古代艺术家在他们的创作中所特别重视的,因为他们使精神成为直观形象,主要是通过它在形体性上的流露进行的。”或许能用黑格尔的这句话为我这一粗浅判断做个有力支撑。

想起七年前刚入学的自己,对世界的感知有小部分来自有限的社会接触,更多的则来源于文字中的大千世界。的确,那是一个姿态丰富的世界。文字,更具体地说是文学,提供了一个假想的入口,狂放不羁、快意恩仇、雍容典雅、井水河边,敢想与不敢想的、敢为与不敢为的,都能在文学里找到合适的位置。我们赞叹于其中精妙的韵脚、动人的语调、多样的字形。大部分人的憧憬也仅仅停留于此——也做某书中的某人某事,用相同的言语文字表达——拙劣地模仿这些“诱人”的姿态。

但我们与大部分人不同,我们何其幸运,在可爱的引路人的带领下避开了这些拙劣的模仿,得以仔细观察这些姿态,并且知其所以然。它们可以是作者的驰骋,可以是时代的印刻,可以是民间的滋养,可以是语言的塑造,甚至可以是无意义。在每一个45分钟里,在引路人娓娓道来那些姿态的故事中,我们认识了世上许许多多的伟大“摄影师”,他们准确捕捉了那些时刻,同时又不是单纯地受制于背后的历史性与本质性。这45分钟太短暂了,并不足够让我们看清他们的轨迹,可它也太漫长了,那些生命体验渐渐地从各处不断涌向我们,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长度。

不仅仅是过去的姿态令人神往,面前这些鲜活的姿态,也同样深深吸引着我们。或是“与流行色保持距离”,或是“快乐与适意”,或是“为尊严而存在”,或是“勿随顺时习”,或是“为本色当行”,或是“让生命绚烂”……它们不仅是引路人对我们的寄语,也是其写照,更是我们所向往与歆慕的姿态。

在这座美丽的园地里,有那么多人与我们一同小心细致地串联起一系列的瞬间,一起习得时刻捕捉的技巧,训练出属于自己的观看方式,从而渐渐形成自己的姿态。

此时也忽然明了为何对象牙塔有着挥之不去的依恋。因为我们习惯于这样的状态——时时有引路人指点迷津,有同行人惺惺相惜,以闲适的姿态浸润在爱与美之中。但是今后的道路之复杂,令我们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竟难以找到合适的姿态来面对。

然而平淡无奇从来不是对生命的准确描述,变化的时时刻刻不正好提供了一个姿态的试炼场么?从来就没有一种稳固的姿态可以应付所有的环境,是时候展示我们的习得成果了,无需害怕也无需焦虑,相信自己会用合适的姿态赋予感情、意图与思想以可感的形式。尽管我们即将与这可爱的园地和引路人道别,但它所带给我们的,将永远长存于人生的底色之中。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