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1-07-25
来源:追思会

2011年7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北京市语言学会、商务印书馆协办的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胡明扬教授追思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胡明扬先生的亲属、老友、同事、学生及语言学界的同仁共聚一堂,深切缅怀胡先生的学术成就、卓越贡献与道德风范。

追思会由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贺阳教授主持,“缅怀胡明扬教授”的短片将与会者带入对先生深深的怀念之中。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教授致悼念词,他深情回忆了到医院看望先生的情景。先生即使在病危之际,仍然心系语言学学科可能的发展空间及发展前景。杨慧林副校长说,纪念一位老先生的时候,对他最大的安慰就是把他最关注的事业承继下去,最关注的学术工作延续下去,并尽可能做得更好。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教授代表国家语委,对先生在担任国家语委委员期间为中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表示由衷的钦佩。李司长指出,先生既是一位语言学家,也是一位语文教育家,希望各位同仁以先生为榜样共同推动中国语言学事业的进步。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代表该校以及北京市语言学会,向胡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崔校长评价道,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学家,在中国语言学领域做出了特殊贡献,他带领学生做北京话调查,留下了不可再得的宝贵资料;先生也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深受学生爱戴和敬仰;先生还是一位卓越的学术领导者,一直关心着语言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并提出诸多研究课题。崔校长认为,先生和在世的另一位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先生一样,从原有的专业深井里跳出来的时候,所面对的是一片广阔的世界,但很快就能遨游于这广阔的世界之中。

商务印书馆副总经理江远先生说,胡先生是商务印书馆的良师诤友,是该馆为数不多的多产作者,和几代商务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对老少编辑一视同仁,礼遇有加。胡先生对商务印书馆辞书事业及编纂工作的殷殷关心,是该馆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其逝世对该馆的事业亦是一种无以言说的损失。

胡明扬教授夫人林勤明女士代表家属向人民大学校领导、北京市语言学会、商务印书馆及前来参会的所有同仁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先生一生坎坷,但不论在精神上还是肉体上受过多少磨难,仍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女士回忆了先生志向高远、励志为国为民做贡献的一生,以及先生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

语言学界代表、胡明扬教授生前的同事和学生也相继发言。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陈章太教授回忆了和胡先生相交几十年间的点点滴滴,并表示将铭记先生的谆谆教诲,遵循他的脚印一直走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宏开教授谈到,先生一直关心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工作的发展,曾为少数民族的语言发展提出过非常有意义的建议,在先生的关心下汉藏语言的研究已经起步并取得可观成果。

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说,胡先生在汉语研究方面从来不生搬硬套,善于吸收西方的最新理论,其研究成果闪烁着“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八个大字的光芒。

北京大学中文系苏培成教授介绍了先生不遗余力提携后辈的故事,对先生表示深切的怀念。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宁教授代表北师大语言学专业的师生以及海宁故土的乡民发言,认为先生的语言研究是对孔子所言“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很好诠释,为己,出于己心,迫于己任;为人,是做给人看,媚世媚俗。

日本明海大学史有为教授用“广、深、直、严、情”五个字概括了和先生相交的体会:阅读广泛、思考深邃、为人直率、为学严谨、对生热情。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沈家煊教授回忆到,先生的研究把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很好,学界有很多搞理论、搞汉语研究的学者过于局限于自身的领域,而在先生身上语言理论研究和汉语研究则融会在一起分不出来,这应是我们语言学者要走的一个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董琨教授回顾了先生朴实严谨的学风、豁达宽广的胸怀,表示先生从未停止的学术思考和追求精神将激励后人继续前行。

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因故未能与会,在其书面发言中指出,今天我们追思先生的业绩,应当发扬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学风,把我国语言学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并送上藏头诗诗一首——《教师万岁》:“教者无类因材施,师乃传道解惑痴。万古不惑圣贤事,岁月蹉跎乐无思。”

人民大学文学院楚永安教授代表胡先生的老同事,追忆了和胡先生一起共事的几十年的难忘经历,敬佩其退而不休的学术精神和教书育人的崇高师德。

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称赞先生身上有着五四以来优秀知识分子的骨风及学者的纯粹品质,留给文学院一笔丰厚的学术和精神遗产,对后辈学人的为学之道有着重要的启示。

最后,人民大学殷国光教授朗读了一篇题为《高山仰止  有容乃大》的短文,代表胡先生所有弟子表达了深切的追忆。

追思会隆重而肃穆,虽然胡明扬先生离开了世间,但我们相信,浩瀚的苍穹中始终会有一颗牵挂着中国语言学事业发展的明亮之星,其高尚的品格、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卓越的学术贡献将永远激励我们在学术道路上跋涉、前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