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8-04-13
来源:温儒敏
4月11日下午2时,我院第十二届文学节系列活动之“‘文研班’与人大文学院创立的历史”讲座在公教2119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温儒敏教授主讲、张洁宇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温儒敏教授回忆了自己六十年代由粤入京、负箧求学的经历。他用“九元钱和一条棉裤”这样朴实的故事,表达了对国家和学校的真挚感念。讲座中,温儒敏教授用具体事例展现了这一时期人民大学的校园环境、学科设置以及办学特点,用他的读书经历和实际见闻,阐述了文革期间的图书翻译、出版情况,进而提出了应该重视历史的丰富性、多面性的观点。
温儒敏教授认为“文研班”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对五、六十年代社会的影响具有渗透性、覆盖性,因而需要引起关注,并建议将“文研班”纳入现当代文学学科视域。他详细阐述了“文研班”的创建背景和办学模式,并介绍了师资力量和教学情况,突出强调了“文研班”的创建旨在建设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文艺体系,与当代文学和当代思潮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同时,他还介绍了“文研班”的组别设置,认为这是该时期对于本土化马克思主义文艺体系创建构想的反映。此外,温儒敏教授特别强调,对于以周扬和何其芳等为代表的“文研班”创建者的评判,需要在情感判断和真实史料中把握平衡。
随后,温儒敏教授对“文研班”的人才培养效果及其对于人大“语文系”建设的影响做了阐述。据统计,“文研班”一百余名学生在毕业后多数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并成为相关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历史唯物论、辩证唯物论指导下的独特学术风格,以及治学方法上的类属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一个“准流派”的建立。
最后,温儒敏教授对“文研班”和人大文学院院史的相关研究提示了三点注意事项:第一,对“文研班”的历史要做出清醒的认知和科学的评价。第二,“文研班”的创建成为人民大学校风建设的一部分,需要引起相应重视。第三,人大“语文系”对于文论的重视,既出于学术传统的延续,也出于学术资源的承继,要重视这一资源传统。
张洁宇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温儒敏教授表面上是在讲“故事”,但内里蕴含着新话题、硬材料、真功夫,在研究领域的开拓和研究方法的更新上都具有启示意义。
文字/张斐然
图片/王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