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6-09-24
来源:柯马丁,视界人文讲座


2016年918日上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柯马丁(martin kern)教授在人文楼二层会议室做了“古书中的新问题:中国古代文本研究的方法论辨析”(old books, new questions: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tudying ancient chinese texts today)讲座,与在场师生探讨并辨析了当下中国古代文本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次讲座由我院徐建委副教授主持,来自我校及北京其他高校的师生济济一堂并参与了热烈讨论。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主任柯马丁(martin kern)教授

柯马丁教授首先指出“历史”和“文本”没有直接关系,“文本”不再现“历史”,上古史料的缺乏只能给出历史的一种可能。然后他提出了六个基本概念:textuality(文本体系),intertextuality(互文文本),composite text(合成文本),repertoire(文本资料库),cultural memory(文化记忆)和authorship(作者身份)。以此为基础,柯马丁教授认为中国古代文本研究的新方法是将目光转向文本本身。如果我们想了解先秦文本,需要首先建立先秦文本体系的综合理论,并理解文本究竟是什么及其形成的机制,而其他古代文明的史料及其研究也将有助于了解中国上古时期的各种现象。因此,研究者要关注的重点不再是不同版本的文本之间的真伪、早晚和好坏问题,而是文本间的异同变化及其关系,即文本流动性问题。

在座师生认真聆听讲座

柯马丁教授对比了清华简和《毛诗》两版《蟋蟀》的异同,他认为版本早晚的讨论不能解释文本差异的根本问题。用文本资料库的思维看,先秦可能存在不止两个版本的《蟋蟀》,它们可能是对同一知识的不同实现形式,而其主题和内容则是相似的。进一步说,先秦文本,无论是流传至今还是出土的,都没有作者对其形态起到文本固定的作用。严格说来,不同版本的文本背后并没有单一的原始写定文本。接着柯马丁教授将《诗经·大雅·江汉》和出土《遤鼎》铭文相比,发现《江汉》前两章明显为《大雅》的语言,但3-5章则与金文语言相似,且有散文的特点,由此他指出《江汉》并不是西周人所作的一首诗,而是后人对西周策命这一活动的记忆和书写,他们根据不同材料编合而成(合成文),是没有单一的原始来源的。这样的文本在《诗经》里很多。他又举例《左传·宣公十二年》“武王克商作颂”中的句子分别出现在《诗经》的六首诗中,它们不必属于同一首诗,从资料库和文化记忆的角度看,这是《左传》和《诗经》对武王克商记忆的不同表达形式。造成不同的表达形式的原因,柯马丁教授认为是后人的道德取舍,先秦文学主要靠口头传授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他举了孟子不承认武王有屠杀的行为,和先秦文本普遍存在同音假借的现象作为例证。


讲座现场

最后,柯马丁教授通过类比而将《尚书·尧典》重新断句,认为该篇实为帝尧所唱的诗;发现《淮南子》篇题排序的押韵情况;以及《史记·屈原列传》中存在韵文,屈原和屈平两个称谓一个与《离骚》相关,而另一个无关进一步说明了,西汉时期的文本依然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人们合成文本以保留文化记忆的现象依然普遍。

                   讲座后学生与柯马丁教授进行讨论


随后徐建委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认为研究先秦文本,必须要有整体性、方法论以及对其流动性的认知,否则将文本经典化绝对化,只会在文本细节研究中造成更多误读和问题。

讲座的最后,柯马丁教授与在座师生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