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6-11-10
来源:第六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
以“生态文学与生态思想”为主题的第六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于10月29-30日召开,与会代表50余人汇聚北京,论道生态文学。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主办,参会代表包括来自海峡两岸和俄罗斯的25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和青年学子,和在生态农业和环境保护方面卓有成就的专家,包括两位地球奖获得者:齐齐哈尔原副市长、拜泉县委书记、现市政府生态建设顾问、拜泉县生态文化博物馆馆长王树清,绿家园环保组织召集人汪永晨,及相关外国文学和生态期刊主编。
开幕式由台湾文学与环境学会理事长、淡江大学蔡振兴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梁坤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阐释了本届会议的主旨。她首先回顾了自2011年起分别由厦门大学、台湾中兴大学、山东大学、台湾中山大学和南京大学承办的前五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两岸学人携手探究、发展生态论述,助力实现共建美好家园的梦想,是历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的共同宗旨。本届会议将主题深入到思想层面,希望通过解读中西经典文学中的生态思想,寻找到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此次会议除研究者外,也汇聚了践行者与新生代,希望可以让我们的研究更接地气,并为年轻人提供成长空间。梁坤教授还在致辞中提出,从词源学角度看,生态学(ecology)从希腊文οικος λόγος而来,意为“关于家园的学说”,因此生态文学应当理解为“关于家园的文学”。它处理的是危机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正是西方文学传统中“寻找家园”母题的延续。
台湾文学与环境学会名誉理事长、台湾大学名誉林耀福教授在开幕式致辞,并做了题为《历史从未终结:论生态批评与意识形态》的发言。他指出西方的意识形态或历史终结论总是与西方文学与思想传统中对乌托邦的追寻互为表里。自由主义资本民主制度因其结构性缺陷,无法达成乌托邦理想社会的建构,因此历史的终结尚未完成。他将当代环境运动的起源置于“垮掉的一代”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下,认为“垮掉的一代”对现代性霸权的批判及其乌托邦想象完全是生态主义的,而当代环境运动和生态意识从一开始就肩负起鲜明的政治、道德和乌托邦使命,生态主义的发展将生态的层面引入乌托邦与上层建筑的建构,终结了意识形态与历史终结论,由意识形态的典范更替展开了历史的新页。他以陶渊明有关“桃花源”的散文与诗歌为例,认为天纪恒常、四时有序的桃花源,正是西方生态研究者试图建立的生态乌托邦。
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与民族学所高级研究员伽丽娜•柳比莫娃的报告以《西伯利亚新宗教教义中的环境伦理原则》为题,她以从西西伯利亚和东西伯利亚各地区搜集的田野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新宗教运动和祭祀的特点,指出“新世纪”宗教尤为关注生态问题。而西伯利亚书写农村题材的作家为新宗教教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思想前提。
蔡振兴教授发言的题目是《气候变迁、物件和混沌宇宙分析:以史宾拉德<温室夏天>为例》,援引德勒兹的“新物质主义”和瓜塔里的“生态哲学物件”概念,结合小说文本《温室夏天》,对气候变化问题展开讨论。台湾师范大学梁一萍教授以《为何买花?——〈达洛维夫人〉与生态批评论述》为题,从自然写作、非人本主义生态论述、后殖民生态论述、生态女性主义、跨物质生态论述以及植物哲学等角度给予经典文本《达洛维夫人》新的诠释。中国人民大学高旭东教授以《生态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传统的重估》为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进行剖析,并指出生态批评对当代中国美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改变传统的文学评价标准,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价值重估。梁坤教授以《俄语生态文学的多神教读解:历史、现实与文本》为题,在对多神教、萨满教进行历史追溯、对蒙古国和西伯利亚实地考察其活态文化遗存的基础上,从土地-女性崇拜、祖先-圣地崇拜、自然-神树崇拜、图腾-动物崇拜几个层面解读其与列昂诺夫、阿斯塔菲耶夫、拉斯普京、艾特玛托夫等几位作家现代神话创作的内在关联。北京语言大学张华教授分析了帕特里克•墨菲的诗歌创作。南京大学方红教授则以“再栖居”为关键词,探讨斯奈德、霍根和贝瑞三位生态作家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演绎。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以《一元论思想与生态美学的诞生——回到海克尔时代的尝试》为题,介绍了生态学创始人海克尔的一元论思想及其对生态美学的创建。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的发言主题为“环境美学的理论思路及其关键词论析”,对环境美学的三位代表性学者赫伯恩、卡尔森与伯林特各自的关键词“融入”、“浸入”与“交融”进行了辨析。
生态文明践行者王树清和汪永晨的发言引起热烈反响。他们分别以《生态美学与坚守高品质的生态文化阵地--写在拜泉县现代高效循环生态农业绿歌飘过四十年之际》和《中国江河危机与江河保护的公众参与》为题,探讨了将生态文学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多重路径。
分组发言围绕“生态思想与生态批评理论”、“美国生态文学主题”、“地域书写与环境美学”、“生态文学的跨界书写”等几个专题进行。清华大学副教授宋丽丽的《论‘人类纪’的混杂叙事:以〈三体〉为例》,北京师范大学张建华教授的《〈德尔苏•乌扎拉〉印象与黑泽明电影的俄国自然形象》,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秘书长、珍稀动物保护学会名誉会长赵连石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中的传统智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杨晓辉教授的《日本生态文学研究的国内外状况》,中国人民大学陈阳教授的《中国生态电影批评的现实空间维度》,汪海副教授《不可见物的显现--狄更斯的雾霾现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石海毓副教授的《美国生态文学的现实价值》等报告精彩纷呈,汇成了一场精神盛宴。
本届研讨会首次设立的硕博论坛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训练营”。年轻学子的学术报告得到资深学者一对一的细致点评,被寄予继往开来的厚望。主编论坛由北京大学出版社编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副主编张冰主持,《淡江评论》主编蔡振兴、《外国文学》副主编姜红、《德语文学与文学批评》主编胡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鄱阳湖学刊》执行副主编胡颖峰、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俄语教学》副主编宁琦、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文艺》主编夏忠宪分别介绍了各自刊物的情况、学科前沿问题以及论文写作和发表经常出现的问题,为编者与作者提供了对话的平台。
高质量的密集的学术报告使本届会议成为跨学科研究和跨界书写的复调合唱与思想狂欢,为生态批评注入新的活力。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的生态学术共同体对进一步繁荣学术,推动整个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周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