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6-01-05
来源:陈传才,五十五周年院庆

各位校友:上午好!

在人大文学院55周年到来之际成立文学院校友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作为一名老校友,定然积极参与,全力支持。其实,我院校友一直关心母校的建设与发展,成立校友会就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密切校友与母校的联系,开展各种有助于推进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活动。

我以为,校友会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师生举办讲座、报告会或新作讨论会、热点问题探讨会等等,这方面的活动一直进行着,已经成为学院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二是与师生座谈、交流自身的成长经历,及对母校教育的思考与感悟,为学院未来发展把脉会诊,贡献经验和智慧。这方面的活动似乎不多,我至今清晰地记得的有两次:一次是1990年庆祝语文系成立30周年召开的校友座谈会。60年代文研班老校友深情回顾了母校优良的办学传统,也指出了可能存在的局限,认为强调系统读书、注重理论学习、关注并投入现实斗争是其优势,而忽视对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精神的塑造则是其不足。80年代中文系老校友则认为,人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中往往伴随着急功近利的隐忧。这些切身的体悟对中文系的转型发展提供了真知灼见,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学生如果认真读书、系统读书,真正掌握了正确的理论和历史、哲学知识,且又善于独立思考和判断,就不会跟风、媚时,不会迷失方向,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或商品经济的附庸。这些看法,与后来王元化先生针对当时学术环境的变化所提倡的“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的治学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此后中文系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另一次是2004年夏季,一些校友趁参加全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会之机,与老师座谈了高校、文艺界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他们首先谈到,某些学术研究缺失学者自身的独立性和学术的科学性与尊严,学术研究往往要与其他方面的东西紧密相联才能开展,或者与课题申报、职称晋升相关联,或者与学术评奖相勾连,因为这些东西直接关涉学者本人的名与利。为了让学术研究给自己带来好处,人们往往会选择那些不容易引起学术争议的稳妥选题,久而久之,人们的学术冲动就会发生变异,研究方向也会形成某种位移。结果,那些关乎学术创新、发展,且需要进行深入探索和创造性研究的真问题和新课题,反而被那些与学科创新发展关系不大、且陈陈相因的旧课题所取代,以致出现了人们所诟病的学术泡沫。这些学术泡沫对学界的伤害及其对学生治学(尤其是论文撰写)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极不利于高校创新性专业人才的培养。时至今日,这种现象还是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足见要优化高校的学术生态应以回归学者自身的独立性和学术的科学性为核心。校友谈到的又一个问题,就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从高校涌现的新生代文艺理论批评家开始发生分化,一部分逐渐淡出,一部分成了作家、诗人称兄道弟的“表扬家”,以致文艺理论批评几乎失语,个别有学术个性和批评锋芒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却遭到孤立或冷落。这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即文学院应如何创新理论批评人才的培养理念与机制,尤其是如何加强对文艺理论批评专业研究生的文化学养、艺术修养和理论思维的锻造,使我们所推出的新一代文艺理论批评家能在众声喧哗的文艺界中占有一席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总之,与校友们的座谈对后来文学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广大校友继续这一传统,为学院的发展献计出力。

各位校友,学术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在发展,认识在变化,学术观点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文学院各个学科要在反思既往和既有成就的基础上,不断攀登学术创新的高峰。正如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一书中所说:“……在学术工作上,每一次‘完满’,意思就是新‘问题’的提出,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任何有志献身学术工作的人,都必须接受这项事实。”我们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语文系到8090年代的中文系、再到本世纪初的文学院,每个阶段的向前发展,都是学术成果不断“超越”和创新的过程,都是一批又一批新型学术工作者成长的过程。我们相信,在广大校友的努力下,文学院必将越办越好,不断超越过去,创造新的辉煌。

谢谢大家!



                            陈传才

                                                        
2015
1114



陈传才教授简介

1936年出生,广东普宁市人。中国人民大学退休教授,曾担任中文系主任。

教育背景

1957.8-1961.7 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工作经历

11961年毕业留校,任中文系助教、系主任助理兼文研班教学秘书;

21969.11-1972.3  在江西余江县人大“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31972.4-1979.3  下放安徽工作,任中共马鞍山市委宣传部理论教育科长;

41979.4调回人大至今,先后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系副主任、系主任等职务

研究方向

1)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

2)中国文化与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

教授课程

1)文学概论

2)文艺美学

3)文艺批评鉴赏

4)文学基本范畴研究

5)中西比较诗学研究

6)艺术本质特征研究

7)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

8)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

重要获奖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主编),获中国图书奖提名奖(1997

2)《文艺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方向》,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

(3)《文学理论新编》,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2

4)获首届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2004

主要学术兼职

1)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

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著作评审专家

3)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4)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荣誉理事

5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性论文

1)《文学应当干预生活》(合著),《人民日报》1979.9.11

2)《也论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问题——与《论当代文学创作的人道主义潮流》一文商榷》(合著),《文学评论》19821

3)《对文学基本理论观念的更新的思考》,《中州学刊》19862

4)《当代意识与文学创作的发展——新时期小说创作管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71

5)《中国国情与文艺变革——兼论当代中国文艺的特质与走向》,《文艺争鸣》19885

6)《略论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质与变革》,《19886

7)《浅谈创作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光明日报》1988.7.21

8)《通向文艺新建构的必由之路——文艺四十年的回顾与前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5

9)《文艺本体论论纲》,《理论与创作》19901

10)《对个体本位主义文学主体论的辨析》,《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1

11)《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主体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12

12)《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著作概述》,《中国出版》19917

13)《试论〈讲话〉的理论生命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3

14)《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6

15)《论世纪之交文学的嬗变与走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3

16)《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悖立与互补》,《文艺研究》19961

17)《从百年文论史得到的启示——关于文学价值取向与观念嬗变的审思》,《文艺研究》19972

18)《走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学创新之路——新时期文学思潮嬗变的宏观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2

19)《〈文学价值论〉简评》,《文学评论》19983

20)《现代文学价值理论建构初探》,《文学前沿》19991

21)《文艺理论:面向新世纪的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6

22)《建构多维视野的文学批评——兼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点的理论生命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6

23)《当代文化转型与文艺学的重构——关于当代文艺学建设的思考》,《文艺争鸣》20033

24)《当代文论创新、拓展的必由之路——略论唯物辩证法方法论体系的指导意义》,《山西师大学报》20034

25)《坚守与拓展——关于文学意义与价值问题的再思考》,《汕头大学学报》20063

26)《文学批评理论教材建设的崭新成果》,《中国图书评论》20079

27)《对古文论深层意蕴的有益探索——简评袁济喜的〈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中国文化研究》20081

28)《论文学的精神价值诉求》,《当代文坛》20082

主要专著

1)《艺术本质特征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文艺创作70讲》,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

3)《文学理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5)《文艺学百年》,北京出版社(1999

6)《文学理论新编(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7)《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8)《当代审美实践文学论》,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2

9)《当代文艺理论探寻录》(自选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科研项目

1)国家教委“七五”社科项目《文学的基本范畴、体系研究》

2)北京市“八五”社科重点课题《新时期文艺思潮研究

3)国家教委“九五”重点教材项目《文学理论》(修订本)

4)北京市社科理论出版基金办公室赞助出版的项目《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