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1-09-15
来源:
9月10日上午,文学院2021年迎新大会暨第十六届谢无量学术论文、文学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国学馆116报告厅举行。文学院院长陈剑澜、党委书记颜梅、党委副书记胡玲莉、副院长陈奇佳、副院长杨庆祥及多位教师出席,文学院2021级硕士新生、博士新生共百余人参加大会。大会由颜梅主持。
颜梅首先代表学院对新生的到来表示热烈的祝贺与欢迎。当天是中国第37个教师节,值此之际,颜梅也代表学院向辛勤付出的老师致以真挚的感谢。她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首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孙郁老师的发言,提出文学教育与研究工作的任务和使命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怀,引导学生有鉴别精华和糟粕的能力,创造一大批健康的、充满智性与诗性的人才。
陈剑澜在致辞中提到,文学院的“文”是人文精神和文明状态的启蒙开悟,是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再造,也是关注现实、介入历史的意愿与能力。笃志、博学、慎思、创造是文学院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学院教学特色形成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他希望同学们能够自觉继承和发扬大传统,用心体会和实践小传统,在导师的指导下早日确定学术目标、养成学术性格。
教师代表张永清将文学院比作理想、快乐、自由的学习之家,并以“家人”的身份向新生提出三条“家规”:第一,珍惜在校时光,尽心读书,切勿贪恋假期闲暇;第二,善待同学,培养一颗尊重他我、包容他我的温柔心、同理心,做到智商与情商兼备;第三,学术上严于律己,不可松懈。同时,他还补充了三点希望:第一,维护好、实践好、发展好珍贵的师生关系;第二,恪守学生本分,将学业置于首位;第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每日的有效学习时长。
接下来,学生代表依次上台发言。在校生代表2019级硕士生章华哲讲述了自己在文学院的求学经历,她鼓励同学们培养对生活的敏锐和对美的直觉,并祝愿大家都能在文学院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故事;硕士新生代表易嘉欣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希望与大家共同踏实求学、独立思考、享受孤独,以成为“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目标,做有家国情怀的人大学子;博士新生代表董仕鑫围绕“为什么读博”、“如何读博”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学术思考和生活感悟。
随后,各教研室的教师代表分别介绍了个人研究方向和学科特色,并表达了对新生的祝福和期待。
在2021级新生“给未来的一封信”的落锁仪式上,新生班主任代表张磊、李丙权上台为信箱落锁,等待毕业典礼时的重启。
随后举行第十六届谢无量学术论文、文学创作大赛颁奖典礼。颜梅首先介绍了谢无量本人生平及其贡献,并通过一段视频,重点介绍了谢无量大赛的历史及本届赛况。颜梅指出,本届谢无量大赛突出三个亮点:一是参赛规模有所突破,投稿量再创新高;二是评审机制更加完善,审阅流程更加严格;三是严把质量关,奖项含金量进一步提高。
论文组评审组长徐楠介绍了评奖过程,并简要点评获奖作品。他指出,本届投稿作品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获奖学生普遍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敢于向成熟挑战,大胆打破定见,显示出巨大的学术潜力。
创作组评审组长杨庆祥高度肯定本届参赛作品的文学价值,并分享了个人关于文学的见解。他鼓励同学们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保持信心,同时告诫在座的同学们,唯有兼具精致的大脑和对世界的敏感,才不至沦为一个空心人和庸俗的存在主义者。
随后,与会教师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并合影留念。
颁奖仪式后,各组别获奖代表分别上台发言。论文类硕博组获奖代表邢乐萌讲述了作品的创作历程,并提出文学研究的价值在于追寻人类共通的情感,洞察人类社会的常理;论文类本科组获奖代表赵远驰将学术写作比作侦探探案,问题意识、联系思维和基础技能缺一不可,不断取法方能不断进步;创作类获奖代表李玉新分享了自己关于写作的认识,他认为,有价值的写作需要突破普遍性的话语和意识形态,展示个人的小历史与宏大时代的关联,摆脱大他者的控制,在有限的空间获得最大的自由。
最后,颜梅作总结发言。她再次向与会老师送上节日的祝福,并向2021级新生发出邀请,期待在下届谢无量大赛中看到更多体现学术素养、表达独立态度的高质量作品。
11时许,文学院2021年迎新大会暨第十六届谢无量颁奖典礼圆满结束,与会师生在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文:韩馨雨
图:诸泳一 唐欣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