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元: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
8月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王贵元教授为汉语言文字学高级研讨班作了题为“汉字发展史的几个核心问题”的学术报告。
王贵元教授
王贵元教授提出,汉字形体演化的历史总体上可以以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为标志,划分为两大有本质区别的阶段。隶书产生以前,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是物象,形体以象形、一物多形为根本,具体创制法是“画”。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其根本原因是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由物象转换成了词的音义,在快速书写等实际需要的触动下,汉字的具体写法由“画”变成了“写”。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从物象转化为词的音义,这是古今汉字演进的本质。在此基础上,王贵元教授认为:从形体特征看,汉字经历了象形(商代、西周)、亚象形(春秋至战国中期)、隶体(战国后期至东汉)和楷体(三国以后)四个阶段。并提出了多途探索与结构平衡、共生式发展与替代式发展的观点。
王贵元教授在报告中还指出,现在的“俗字”研究并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实际。隶变的实质是汉字打破原有的以物象为描绘对象的篆体字形系统,建立新的以词的音义为表示对象的字形系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多途探索、多种改造方式并现的面貌,当时的众多形体都是汉字形体正常演化的结果,并无主次、正俗之别。所以隶变形体与民间俗写完全是两码事,相反,隶变形体恰恰应视为正规形体。
本次报告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朱冠明副教授主持。
图:史晓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