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4-05-04
来源:文学节

4月23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第八届文学节诗歌分享及朗诵会在人文楼二层会议室举行。分享会以“诗歌与青春”为主题,是本届文学节的第六场活动。文学院杨庆祥副教授以及2002级本科校友彭敏、2003级本科校友何不言、2012级博士生戴潍娜作为嘉宾出席分享会,来自北京各高校的诗歌爱好者共同参与本次活动。

今年恰逢“中关村59号”诗人群成立10周年,杨庆祥老师首先回顾了其创立、发展之过程,指出成立的初衷是认为人大应该在北京诗歌界甚至全国诗歌界中有自己的组织。他同时鼓励与会同学将人大的文脉延续下去,复活“中关村59号”之魂。

随后,与会者围绕“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展开交流。嘉宾戴潍娜提到第一次尝试创作新诗来源于人大诗赛的鼓励,此后诗歌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林侧用“幸运”总结自己的诗歌之旅,她的首次创作发生在大一中秋节,此后通过诗歌结识了李亚伟、彭敏等著名诗人。人大文学院2010级本科生姚惠桥认为是在面对穆旦、北岛诗歌时的巨大困惑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欲望。此外,人大新闻学院的贾梦迪提到海子的诗开启了她对诗歌的向往,同林侧一样,她也通过诗歌结识了伊沙等诗人。

此后,与会者就诗歌风格问题交换了意见。人大德语系2011级本科生蔡兴乐认为自己的诗歌风格冗杂,这已然成为他目前的创作困境。嘉宾彭敏肯定了蔡兴乐的创作状态,并鼓励其保持这种年轻的活力,不断吸纳新东西充实自己。嘉宾戴潍娜分享了个人诗风由古典转向现代主义的经历,认为诗人群的鼓励是其成功转向的重要原因。

另外,与会者也分享了个人对诗歌的理解。杨庆祥老师认为诗歌是非常私人的事情,只跟自己的生命和情感有关,诗歌之中有秘密。人大文学院2013级硕士马德州也同意诗歌终归是个人的东西,创作或进入一首诗都是缘分所致。与此不同的是,林侧却认为诗歌是艺术品,诗人是艺术家,她更希望自己的诗歌带给其他人以感动和共鸣。


最后,与会者朗诵了自己创作的诗歌。戴潍娜的《深渊边的新娘》、彭敏的《我的同桌李梅英》、杨庆祥老师的《古意》《翠花》、林侧的《吐泡泡的女人》、贾梦迪的《书祸》、姚惠桥的《静观》《女儿们》都在其创作者的口中得到了更充分的诠释。此外,蔡兴乐同学还朗诵了他为本次活动即兴创作的《诗歌沙龙》,得到了大家的称许。

会后,与会的诗歌爱好者相互交流了创作经验。正如嘉宾戴潍娜所言,“这将是一个对大家有重要意义的芬芳的诗歌之夜。”

文:马铭雪  编辑:文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