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1-12-26
来源:语言文化论坛

12月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来自纽约市立大学的鲁曙明教授作客语言文化论坛,为国际学院师生带来了两场内容精彩的学术讲座。

鲁曙明教授是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传播沟通学教授、中国项目主任,研究兴趣包括传播沟通学理论、跨文化沟通学、文化传播学研究方法论等。曾担任美国世界华人传播学会会长,美国华人人文社科教授协会会长,美国大纽约地区中文教师学会会长,拥有着丰富的汉语国际教育海外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成果。

22日下午的讲座以“语言文化教学研究与跨文化沟通”为题。鲁教授从自己的跨文化沟通经验谈起,从什么是文化,如何进行跨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以及如何研究语言和文化几个方面展开。


为了让大家熟悉文化的研究方式,教授拿自己的博士论文----中国人和美国人的“small talk(悄悄话)”举例。他从谈话情境、谈话内容、表达结构等五大方面分析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不同的“悄悄话”。比如,中国人对谈话中的沉默时间非常适应,而美国人一旦发现无人接话就会立即找一个新话题填补。

“研究文化应从细节着手”,教授讲述了一个中国人熟悉的情境:火车卧铺的下铺铺位经常放着不属于下铺主人的行李,下铺的铺位经常被不同乘客“分享”,而这很可能冒犯到美国人,美国人的空间概念和花钱购买完整服务的理念会令他们难以接受这种情况。多年的研究和思考使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

讲座中,教授多次引用著名文化学者霍尔的名言:沟通即文化,反之亦然。然而如何把握传播与文化的研究方法呢?“学习文化的重要习惯是记笔记,写日记。”教授进一步解释,文化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需要研究者捕捉生活细节,认真观察、分析,日积月累,反复思考。


讲座最后的互动环节中,教授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关于文化研究方法如何与专业知识结合,以及身处非跨文化环境如何进行跨文化研究等问题。

23日上午的讲座,鲁曙明教授则选取了“认识美国孔子学院与汉语教学国际化”这一主题,同样吸引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同学的极大兴趣。

他从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国外的发展历程谈起,并探寻了孔子学院诞生背后的动因和国际大环境。他认为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汉语“国际化”成为可能,并促进着国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快速发展。如:经济全球化及语言多元化,语言均势的转变(英语可能不再是唯一的世界语言),历史文化的魅力(语言教学本身存在文化动机诱导,有意无意中会加强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等等。教授强调说,一种语言能够引起热潮除了该国国力、侨民分布等因素以外,文化魅力的作用是难以量化的也是巨大的。


在世界各国建立孔子学院,标志着中国对汉语在全球发展趋势的一种观察与判断。“以前由国内高校等教育机构承担,规模零散,如今国家汉办统一有效,有长远性”,对于推广主体的变更,教授评论说。

在概要性的回顾和分析后,鲁教授以美国汉语教学机构为例,介绍了国外现有教学机构的主要类型:包括主流院校(正规的大学、中学),中文学校(课后或周末),政府机构等。他结合自己对纽约地区孔子学院的深入研究,以第一手数据向大家展示了国外孔子学院大致的发展情况。

教授认为,孔子学院的产生对于推广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如职能重叠(孔子学院与各大学中文学及东亚语言系重叠),资金投入与市场化争论,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快于预期,难免造成良莠不齐,甚至有名无实)等等。对此,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与其追求“多而广”,不如追求“少而精”,“质量重于数量”,“发挥华人学者建言作用”。

最后,鲁曙明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座谈,内容涵盖了诸多同学们关心的现实问题,诸如如何在国外生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出国留学申请等。教授结合个人在美求学工作经历和子女教育经验慈父般地询问和解答,令同学们在轻松的交流中受益匪浅。

图:谭琳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