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6-05-18
来源:第十届文学节,赵园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园于5月11日下午在人文楼七层会议室作了题为“特殊的乡村记忆——以杨绛的《干校六记》为中心”的讲座。讲座系文学院第十届文学节“文学与记忆”系列讲座之一,由我院杨联芬教授主持。我院孙郁院长、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袁一丹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张丽华老师以及众多同学聆听了赵园的讲座。    

 

 

 

 

 

赵园老师以杨绛的《干校六记》来讲授干校的记忆书写。她首先表达了自己对于《干校六记》的基本判断,“我认为《干校六记》是好作品,但尚不足以被称作经典。”之后,她介绍了“五七干校”产生的时代背景、规模以及反映“干校”记忆的出版物。应当时强烈的教育改革需求、在校学生的情感诉求以及毛主席做出的指示,1968年5月到1979年2月,百万人次以上的干部和工勤人员被下放到全国千余所干校劳动学习,仅中央部委一级干校就有106所。对于出版物,赵园介绍了自1974年至今反映干校生活的口述实录、散文集和诗集。

在讲座的主体部分中,赵园老师详尽分析了杨绛《干校六记》的具体内容,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与心境。据钱钟书的引言,《干校六记》的书名与篇目设置模拟了清代沈复的《浮生六记》,书里从“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和“误传记妄”六个部分,讲述了杨绛自己下放之初的别离、在菜园班的劳作、与丈夫钱钟书的暗会和书信交流、与小狗“小趋”的交往、三次冒险会钱钟书的经历以及误传遣返回京事件的经历,以文革期间知识分子的“小点缀”和“小穿插”,从而反映时代的“大背景”与“大故事”。

赵园老师高度评价了《干校六记》的风格,认为杨绛善用曲笔,其委婉而节制的文笔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品,并援引了胡乔木在《〈干校六记〉问世前后》一文中对书稿的评价:“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在讲座的尾声,通过比较不同文本中关于干校的记述,赵园老师表示,回忆是构成历史的重要部分,但回忆常常是被诱导的,甚至是被删改过的。从事整理记忆片段、建构真实历史工作的学术研究者,需要意识到记忆在时间中的流变。她还强调,当代年轻学术者由于缺少足够经验、阅历以及对社会的关注,往往面临研究瓶颈。他们不需要重走前辈的艰难道路,但需要时刻关注社会,始终保持对现世的关怀。

讲座结束后,赵园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互动。


文学院第十届文学节“文学与记忆”进入收官阶段,精彩活动仍在陆续开展。后续活动有梁鸿教授学术讲座、创造性写作研究生班座谈,敬请期待。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