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5-12-15
来源:汉语国际教育

2015年12月11日下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华学诚老师做客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在修远楼315教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带来了一场题为《古书语言解读:时代观念·方域观念·词义系统》的讲座。讲座由陈满华教授主持,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冠明副教授及汉语国际教育教研组组长张璐副教授参加了讲座。

华学诚教授强调,作为一名学习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的学生,阅读古书时在词义理解上务必要有很强的时代观念、方域观念,并把对古书语词的理解置于整个词义系统中。接着,他详细剖析了几个具体例子,把观点和理论置于例子中抛出。例如,他以《史记·伍子胥传》中“(吴王)大败齐师于艾陵,遂灭邹鲁之君以归”为例,结合《春秋》、《左传》等文献的记载,认定清代学者卢文弨说的“‘鲁’不是指鲁国,而是‘虏’的通假字”的观点是正确的。而“鲁”通“虏”在先秦文献并无用例,是汉代文献中才出现的通假用例,这是语言的“时代性”。又如,他指出《说文解字》中“𩆵,从雨鲜声,读若斯”的说法无误,因为根据一系列汉代齐鲁学者的注疏材料,这个“鲜”声字读“斯”的语言特征是先秦两汉时期齐鲁地区的方言,而许慎正是把方言词的读音纳入了《说文》中。这是语言的“地域性”。再如,古书中将“鲐”训为“老”不是因为鲐鱼的背部褶皱的形状像老人的脊背,而是因为与老人较暗的肤色相近。因为“鲐”的同源词“苔”、“瓵”和“炱”等都是有颜色晦暗之义。这是词义的“系统性”。华教授的报告语言通俗幽默,论证深入浅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就所讲内容进行了积极热烈的提问。华教授告诫同学们,要注重将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进行对比,充分认识到汉语几千年来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变化,同时注意欧式句法对汉语的影响。读古书不唯书只唯实,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古书的理解。


图文/明晓昀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