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3-12-03
来源:孙郁,研究生会

11月29日晚,我院孙郁院长做客由校研究生会学术部和我院研究生会联合举办的“院长论坛”,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新京派与当代文学”的学术讲座。


孙郁教授从出现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京派文学”的代表“苦雨斋”开始讲起。“苦雨斋”以周作人为核心,包括其门下“四大弟子”——废名、沈启无、俞平伯、江绍原。他们强调审美的静观,追求纯粹的心灵自由,与当时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学形成对垒之势。周作人的“苦雨斋”成为“京派文学”的精神象征,但“在自己的园地中遨游”的“京派”文人,在静守心灵净土的同时自觉地远离了革命的时代洪流,这不仅为他们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局限,也为其衰落埋下了隐患。抗日战争中周作人“落水”,“京派文学”开始式微。而新中国成立之后,文学创作环境激变,宏大叙事成为主流话语,“革命文学”成为最主要的创作主题。以关注心灵传统著称的“京派文学”更是失去了创作的土壤。


在完成对“京派文学”背景的讲解之后,孙郁教授重点讲述了“新京派”。虽然“京派”是一个已然消失的文学群落,但他们的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创作。早在建国初期,周作人、沈从文、汪曾祺等人就对当时“单一化”的文学创作表现出深沉的忧虑,这些人身上仍然保留了“京派”之魂,孕育着突破当时文学写作范式的新希望。80年代汪曾祺的小说《受戒》轰然问世,标志着“新京派”文学的开始。自汪曾祺后,“京派”传统开始复苏,小说有了一条新路,不再描写史诗,不再注重宏大叙事,而是强调返还自身。张中行、季羡林、金克木、吕叔湘、舒芜、周汝昌、陈平原、止庵等人物都可视为“新京派”的代表,他们的文学写作静观人的灵魂,追求心灵的自由,这继承了二三十年代的“京派”文学固有之血脉。

孙郁教授强调,“京派”与“新京派”对中国文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们对于纯粹审美的自觉追求,对于心灵静默直观的坚守。他希望同学们以此为启迪,在读书之时拥有一颗超功利之心,以得到智性上的真正自由。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对民国时期的认识、对审美现代性的认识等问题与孙郁教授交流互动。

文:邓宇晴  图:唐泽地  编辑:文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