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8-06-13
来源:

6月2日下午,第二期“明德人文”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之哈萨克斯坦考察成果汇报会在人文楼700会议室举行。“明德人文”项目执行委员会主任杨慧林老师、副主任徐楠老师,第二期“明德人文”项目指导老师杨庆祥、胡恒、华建光、陈涛,学生处杨琳老师,项目执行老师吴素琴以及项目辅导员出席汇报会,并给予指导。汇报会由杨庆祥老师主持。


汇报会以一段视频拉开帷幕。视频由项目组成员在哈萨克斯坦期间拍摄的照片制作而成,熟悉的场景让老师和同学们重新回到了考察时的美好场景。

再次回味了中亚风光之后,汇报会进入第二环节,由四个考察小组分别派代表汇报成果,指导老师进行点评。

李奥同学作为第一小组的代表,向大家报告了题为《可视的意志:图像中的国家形象与民族认同》的考察成果。报告从图像学的视角,对哈萨克斯坦博物馆的图像陈列与巴伊杰列克观景塔一层的绘画-摄影展的图像进行分析,通过图像空间、符号元素和展览场所的细读,挖掘哈萨克斯坦借助图像构建民族认同和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探究图像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

陈涛老师对第一小组的报告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第一,报告体现出很强的田野调查能力和问题意识;第二,也体现了小组成员较强的跨学科、多元化的分析能力;第三,报告呈现很强的理论素养。而后,陈涛老师进一步指出,对于文本细读的部分,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分析,例如对于某一图像视觉构成的叙事因素、文字与图片的关系等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此外,还可以思考这样的问题:图像背后的作者、设计师、策展人为何以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某种形式去呈现图像。


第二小组报告的题目是:《城市建筑的政治美学及多主体的互动关系》,刘兆恺同学作为代表进行了发言。报告以政治美学和艺术美学的紧密联系为前提,分析了阿斯塔纳及其城市建筑的政治美学蕴意,阐述了建筑政治美学的运行方式和结构,试图以此而引起大家对艺术更加深层次的思考。


胡恒老师肯定了该组以丰富的理论工具去分析建筑美学背后的权力关系及其政治意图的做法,并给出了四点建议:一,建筑不仅仅是分析权力结构的工具,其自身的特点也需要关注;二,除了由“精英”精心规划的城市地标性建筑外,城市日常建筑也不能被忽视;三,在探讨新首都以建筑呈现出的权力布局时,将旧首都阿拉木图作为对比对象,或许二者的差别更能体现新首都的独特性;四,城市空间里面的建筑布局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

在听取以上两个小组的报告之后,汇报会进入中期总结阶段。杨慧林老师提醒同学们,思维在解读建筑时是否也被福柯、托尼·本内特等观点所限制,观察视角是否也受到这些理论的引导。杨老师进一步指出,建筑上附加权力符号的现象在西方建筑中非常典型,例如罗马的方尖碑上的十字架已然成为固定化的权力符号,但是历史最终会把建筑的权力符号在相当程度上涂抹掉。这正如席勒所说,“当神灵可能成为笑柄”,而“神庙在人们眼里依然是神圣的”。杨老师提示同学们可以进一步发掘阿斯塔纳的图像、建筑等背后的宗教意味,分析其如何以宗教符号为其本身诠释。


徐楠老师认为有些图像的象征意义是可以被证明的,而有些则是偶然的呈现,一幅图像的呈现未必有必然性的目的在里头。如果以预设的框架进行分析,有可能会遮蔽多元的解释空间,对研究问题也是一种新的束缚。因而对于图像、艺术的分析要有更加敏锐的思考,充分揭示其阐释空间上的可能性。


而后,第三小组的蔡雯娟同学作为代表以《从以哈萨克族为主的民族认同构建到哈萨克斯坦公民身份认同的构建》为主题展开报告。报告从民族、人口和语言文字政策等方面分析了苏联解体以来,作为一个新独立的国家,哈萨克斯坦经历的国家认同意识建构的曲折过程——独立初期,哈萨克斯坦以哈萨克族为主体构建民族认同,后来逐渐向“国家民族”思路转型,尝试构建公民的身份认同。

华建光老师认为,第三组的报告对于人口、语言政策的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深化考察,例如哈萨克“国语”的推广效果如何,非哈萨克民族的年轻人在什么场合会说“国语”,什么时候、什么场合说什么语言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考察。华老师指出,有些政策的落脚点是否指向国家认同,这个还需要基于国际关系的考量;而如果这些政策确实关系到国家认同,则需要更具体的数据。


第四小组的李浩源同学代表小组进行了题为《从乌孙到贡马图——中文哈萨克史料梳理及哈国历史叙事考察》的报告。报告就自汉以降中国史料对哈萨克的描述进行时间顺序,并就博物馆、国家介绍等官方资料,再结合民间历史叙述,探索这些历史素材所组合构建的哈萨克民族国家历史的形成过程及效果。报告中相当程度呈现了中哈交流的历史面貌。


胡恒老师指出,中国周边很多国家的历史叙述依赖于中文史料提供的历史事实,该小组将中文典籍中与哈萨克相关的史料作了梳理,这项工作是很有意义的。同时,胡老师指出,在史料梳理方面,该报告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细致的梳理。他建议:报告进一步完善时,可参考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清代中哈关系档案汇编》,其中中哈当时直接往来的文书最能呈现历史的细节,而哈国在对这部分的叙事中选择了什么,放弃了什么,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汇报会在思想碰撞中很快进入了尾声。杨慧林老师对汇报会进行了总结。杨老师肯定了哈萨克斯坦之行形成的成果,他认为同学们在本科期间能有实地考察的机会,对于同学们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同学们的报告中呈现了丰富的成果,关注到了哈萨克斯坦不同方面的问题,在一次的研究报告中,同学们可能还不能提供成熟的成果,但如果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一步完善,最终呈现的作品将会是项目的一个显著成果,能够给之后参与项目的成员能够留下宝贵的借鉴经验。

汇报会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在人文楼合影留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