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4-11-03
来源:国剧研究中心,戏剧戏曲学,讲座

10月29日下午,受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国音韵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文字学研究会会员、国际命名学会常务理事、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教师于昕博士,在我院会议室为人大师生成功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京剧曲牌分类与功能初探》的学术讲座。我院戏剧戏曲学教研室张一帆主任、江棘老师,对外汉语教学中心高永安老师,戏剧戏曲学、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等专业的部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哲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国戏曲学院的同学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张一帆老师主持。


讲座首先在一段京剧传统戏《搜孤救孤》中开始。于昕老师特地带来了自己的琴师——京剧青衣泰斗陈德霖之孙陈志忠先生,在张一帆老师的配合下,现场展示了其30多年来京剧学习的功底,同时也让大家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了“活态的”京剧曲牌。

京剧曲牌大体分为“混牌子”、“清牌子”和“干牌子”,主要从昆曲、梆子中借用而来,在多年的演变中,又赋予其鲜明的自身特色,使之成为京剧音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本次讲座中,于昕老师着重介绍了几种“混牌子”的使用场合和音乐曲调。包括“风入松”、“急三枪”、“粉孩儿”、“叠字犯”等等。于昕老师有着良好的京剧家学渊源,他从小学习京剧锣鼓并登台演戏,对京剧音韵、曲学有着深厚的实践和理论经验。在会议现场,于老师亲自演唱了他重点讲解的曲牌名,并详细介绍了各个曲牌不同的使用场合、规范。于老师认为,从曲牌在整个京剧音乐中的重要性来说,“混牌子”主要是解决了京剧在写实与写意转换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为剧情发展和演员表演营造氛围,塑造多元欣赏元素。


讲座最后,同学们积极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于昕老师耐心地进行了解答。讲座在张一帆老师的听讲感悟中结束。张老师认为,于昕老师关于京剧曲牌的讲座深入浅出,把原本结构复杂、形式丰富的京剧曲牌在短时间内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第一次接触京剧的人也能有所了解和收获,这是依赖于其几十年对于京剧舞台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深厚功底。

张一帆老师进而说道,京剧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有些人会认为它的门槛太高,望而生畏并心生疏远甚至排斥之意,这不是对待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我们在接触京剧这个“高语境”的文化宝库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抱一些敬畏之心,当自己对这门艺术还有一些隔膜和距离的时候,尽可能地提高自己而不是质疑艺术本身。最后,张老师还引用了日本戏曲学者加藤彻的说法:在京剧传播过程中,除了特定的戏曲受众人群,还应该存在着一种“见巧者”——即虽然对于京剧的程式化、虚拟性、特定的咬字唱腔不够了解,但由于其具备对于其他艺术门类不低的欣赏能力,他们能够在鉴赏京剧的时候发现美,接受并认同它,他们与戏曲艺术的从业者共同构成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整体。同学们也许现在还不是“顾曲周郎”,但希望大家都能努力成为“见巧者”,这恰恰就是本次讲座的意义。

                                         文:刘宝淇 编辑:文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