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8-05-18
来源:友文讲席
2018年5月1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友文讲席”《文选》研究交流会在国学馆110教室举行。
“友文讲席”系列学术活动是我院搭建的学习交流平台,旨在“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采取座谈会、论文讨论会等学术讨论形式,汇聚兄弟高校中有共同志趣的同龄人,以仪式感增强学生的学术研究意识。此次交流会由我院教师蔡丹君召集,主要聚焦《文选》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两校共23名硕、博学生参会。
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玲莉到场讲话。胡玲莉代表院党委对参会学生表示欢迎,并肯定了“友文讲席”作为学院特色学术品牌活动的重要意义。她强调,高等教育不仅要有“第一课堂”,更要摸索“第二课堂”,让学生懂知识,会研究,促发展。 “友文讲席”活动为人大、北大等北京各高校学生的课后学习交流提供了平台,院方对此将长期关注,大力支持。
活动议程分为两部分,上半场的内容是参会论文报告与评议,下半场是自由讨论环节。
在上半场,提交参会论文的两校学生先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随后听取评议人的建议。本次交流会共收到11篇《文选》专题论文,包括了《文选》学史、《文选》编纂、《文选》注等三个方面的论题,其中,人大方面提交了7篇论文,北大提交了4篇。
北大16级博士高薇、17级博士沈相辉、人大16级硕士刘国帅、张旭,17级硕士王丹的学术报告,都涉及到《文选》学史。高薇研究了两种日藏白文无注本《文选》,并充分考察了它们的文献和文本形态。她拟出“写钞无注本”、“写钞注本”、“刻本无注本”、“刻本注本”四个概念,详细论证了“白文无注本是注本之底本”。 沈相辉探讨了阮元的《文选》学研究。他指出,阮元既是《选》学由“课虚”转向“征实”,由“为文”转向“为学”的推动者,也是《文选》经典化过程中的践行者。此外。刘国帅、张旭、王丹主要结合章太炎、刘师培、黄侃、曹道衡等前辈学人,论述了相关选学问题。
《文选》编纂过程中的选文标准和文体分类,历来聚讼纷纭。北大博士生杨照采取共时和历时的视角,审视了《文选》诗歌类目所反映的诗歌史特征,并进一步论述《文选》诗歌分类的先导意义。人大17级硕士生陈宁通过探究《文选》乐府选诗标准,梳理了《文选》编纂团队的文学观念及其历史影响。北大博士生徐韫琪反对汉学家宇文所安的陈说,提出应从文献来源的角度理解《文选》“本辞”与“晋乐所奏”辞的分野。
参会学生们还汇报了关于《文选》注本的研究成果。北大博士生黄鸿秋提出他对李善注体例的新见,并深入探讨了注中“见上例”、“见下例”及同注异引等问题。人大17级硕士生时嘉艺分析了《汉书》颜师古注与《文选》李善注的关系。人大17级硕士生周驰昊则对《文选》五臣注的编纂过程进行了还原式研究。
会议下半场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参会学生们继续讨论了论文报告、评议过程中涉及的选学问题。
活动最后,本次交流会的召集人、我院教师蔡丹君作总结发言。蔡丹君道:“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往往决定了每位学生的治学路数。高校教师需要不懈努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 通过参与‘友文讲席’系列活动,同学们可以了解同龄人的学习状态,以文会友,以友辅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