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5-11-10
来源:古典学
11月6日下午,“文明变局中的曹元弼”学术讲座在人文楼二层会议室举行。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主办,华夏出版社协办。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壁生教授主讲,由我院彭磊副教授主持。
曹元弼(1867—1953)为经学鸿儒。自辛亥鼎革,共和肇始,曹元弼以君臣之义不可废,以伯夷之行自期,遍注群经。在现代以新学为主流的学术脉络中,曹元弼的努力长期被忽略。今天重温他的经学思想,对重新理解近现代思想史和传统人伦观念、重新认识经学,都有着重要价值。
1885年,曹元弼“调取江阴南菁书院肄业,从定海黄以周问故”。南菁书院时期的曹元弼受其师黄以周影响,黄以周在注经的意义上兼采汉宋,直接塑造了南菁书院一代学人的学问格局。两湖书院时期,曹元弼为张之洞幕府。张之洞始终担心,对自身文明的无知会使得有才华的人反过来颠覆我们自己的纲常,认为“人人有经义数千条在心,则终身可无离经叛道之患”,于是“属元弼依类撰集《十四经学》”,意欲保住中体,以西为用。曹元弼“撰《原道》、《述学》、《守约》三篇,示诸生治学之方,亦先生所以自道也。”三篇实为曹元弼学问的基础。而陈教授指出,我们今天也仍然面对这个问题,即如果西用包含了民族国家构建,中体还怎样守住。总的来看,南菁学派的大体特征是,学术上推崇汉宋兼采,政治上为刑律之争中的礼教派,教育上立经学科。陈老师发问,我们今天如果要在大学里教授经学,又将如何安顿呢?曹元弼著《周易郑氏注笺释》二十八卷,《孝经集注》,《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等等,尤以《孝经》为本,几乎相伴了一生。曹元弼可以说是最后一位经师,此后的经学“经世致用”的情怀逐渐消失。陈教授在讲座最后提醒各位同学,要有能辨别高低的眼光,从事古典学问的人,就要有一种古典的角度,读真正大师的学问才会大有裨益。
文/杨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