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3-05-13
来源: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苏州学院

5月10日下午,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吴福祥教授应邀来到苏州校区做客,为20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语法复制和结构演变”的专题讲座。讲座由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主任董正存老师主持,徐江胜老师、张璐老师和陈超老师也同时参加。


吴福祥教授稳步台前,用平实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此次讲座,吴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详细阐释了“语法复制与结构演变”:什么是语法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什么是语法结构复制,语法结构复制的识别和判定。
在国外语言学家 heine和kuteva的研究基础上,对于语法结构的复制及其判定,吴教授指出:语法复制并不等于接触引发的语法化,也包括语法结构复制,而后者又含语序重组和构式拷贝两种情况;语法复制并不一定以复制语存在相关结构或使用模式作为基础和前提,它也可以“无中生有”地复制模式语的特定结构;语法结构复制的识别和判定并非完全不可能,相反,有若干标准或参数可以用来作为识别和判定语法结构复制的依据。

接下来吴教授详细解释了什么是语言接触,什么是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总结了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给受语带来的四种后果,即特征的增加、替代、消失和保留。

讲座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语法复制”。吴教授除了解释其含义外,还澄清了关于“语法复制”和“语法借用”的误解。基于东南亚语言资料的研究,吴教授对heine和 kuteva“语法复制”理论模型做了比较重要的修正:语法复制包括“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和“语法结构复制”,“语法结构复制”可进一步分为“语序(结构)重组”和“构式拷贝”。紧接着,吴教授以南方民族语言中具体的领属结构的语序、关系小句的语序、处所介词短语的语序、动词后宾补共现结构的语序等相关实例,证实语序(结构)重组的存在,并以南方民族语言中“a-not-a”型极性问句、“v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vv”式动词重叠等结构证明了构式拷贝客观存在。对于如何识别和判定语法结构复制,吴教授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四个方面:语言类型学的语序关联、发生学关系的分布模式、语法描写者的观察和判断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

讲座第三部分是自由提问环节。朱慧娟同学针对构式拷贝中“无中生有”提出疑问,王玉同学对“句法结构”与“句法模式”的区别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吴教授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解释。徐江胜老师提出了“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的判定”问题,以及原始汉语语序svo、sov的争论问题。张璐老师也提出了“汉语中的某些语法化是否也有可能是语言接触引起的语法化”的问题。吴教授对老师们的问题也一一做了回答。


最后,吴教授对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提出期望,希望我们做研究不要闭门造车,要时时留意国内外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同时提醒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唯人是听,要辩证看待这些新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吴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实、深入,同学们纷纷表示开阔了眼界,获益匪浅。吴教授所指出的对国外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注重发人深省,开拓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讲座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

文:张锦河 图:张士良 编辑:文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