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0-10-02
来源:
9月29日上午,文学院第十五届谢无量大赛颁奖典礼暨作品交流会(本科专场)在逸夫会堂第二报告厅举行。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玲莉老师,徐楠副教授、江棘副教授、常培杰副教授、丁健老师,党团学办公室罗观老师、侯佳俐老师,与明德书院新生、文学院部分本科生一同参加本次活动。
主持人江棘老师首先代表文学院热烈欢迎2020级明德书院新生参与此次活动,并向各位新同学介绍了文学院谢无量学术论文、文学创作大赛的基本情况。
徐楠老师从近年来担任谢无量大赛评委的经历出发,围绕“文学,带给我们什么”这一主题,结合《锦瑟》、《安娜·卡列琳娜》等作品,与同学们分享了文学带给自己的“一念之动”。徐老师提到,好的文学是生命的印证者,使人如逢故人,如归故乡;好的文学也是生命的开启者,照亮人的心灵。在评阅谢无量大赛的作品时,常常有令人感动的作品涌现。因此,徐老师鼓励大家多多汲取文学力量,保持好奇心,培养活泼而美好的心灵。
作品点评环节中,文学创作组评审常培杰老师谈到,本次创作组的获奖作品做到了“用自己的腔调说话”,许多同学已具备了基本的创作自觉。同时,从评审角度上看,本次大赛的文本评价标准兼具理论和美学价值,具有很高的公平性。
学术论文组评审丁健老师介绍了学术论文选题的三个标准:题目小而明确,材料新且见解新,内容具有应用价值,并例举本届大会中的获奖作品来具体说明。同时,丁健老师指出,广泛的文献和个人的学习生活经验都可以作为选题的来源。点评环节结束后,到会老师们为获奖同学代表颁发获奖证书。
获奖作品的创作历程同样引人关注。文学创作组获奖代表吴琪从自己的作品出发,讲述了自身的创作体验与心得。她认为,文学是围绕自身摆荡的语言,创作是展示自己、新解剖自己的过程。学术论文组获奖代表黄焕波以“philology,文献学与悬疑剧”为题,分享了个人对于读书和文学的理解。
2018级硕士生何兰慧则以师姐的角色分享了自己六年来在文学院的成长与收获,既有获取知识的满足,也有课外实践项目的历练,更感受到文学赋予的自由、包容和多元的精神。
在自由交流环节,现场师生积极互动。丁健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了关于学术写作的书目,常培杰老师提供了关于创作者陷入内卷状态时的应对方法,吴琪等获奖同学解答了现场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疑惑。
作为今年首创、面向明德书院新生的特色入学教育活动,本次会议通过师生现场分享、互动交流的形式,向同学们初步介绍了文学创作和学术写作的路径,展现了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也为本科生日后选择专业方向奠定基础。
文|韩馨雨
图|张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