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1-04-01
来源:文学节

3月30日下午,文学节系列讲座第五场“城市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在1101举行,由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主讲。文学院院长孙郁、文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林英、文学院团委书记李亚娟出席了讲座。讲座由孙郁院长主持。

首先,孙郁院长高度赞扬了单霁翔先生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并希望本次讲座能启迪听众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单霁翔先生围绕“留住城市的根与魂”这一主题,展开了讲座。他从城市6000多年的历史谈起,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成果,而文化遗产则如史书一样记录了城市的沧桑岁月。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现实和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他认为在文化遗产和城市文化特色保护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城市应以战略眼光审视未来发展规划,从全局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争分夺秒地留住人类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先生指出,文化遗产保护要实现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两方面的过渡。针对当今功能城市的弊病,他分为以下八点进行阐述:一,城市记忆消失,“旧城改造”、“危旧房改造”破坏城市文化空间,割裂历史文脉,使社区邻里解体;二,城市面貌趋同。城市面貌是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文化凝结,而中国城市大多盲目模仿、复制,如罗马、维也纳、丹佛等具有独特面貌的城市越来越少;三,城市建设失调。城市规划应当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护人文、自然环境,而现在的规划大多缺少科学态度、人文意识,忽视城市的文化责任;四,城市形象低俗。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物质水平、文化品质、市民素质的综合体现,如代表罗马的万神庙,代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等,它们布局生动、层次清晰、充满人性,而中国大多数城市形象却显得生硬、浅薄、单调;五,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环境应当有利于民众身心健康,激发市民的创造性,如扬州、格拉茨。而现代很多城市环境过度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不宜于市民生活、发展;六,城市精神衰落,城市文化积淀难以得到提升,这体现出规划者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和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七,城市管理错位,先生指出应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管理,如旧金山。而很多城市显然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文化视野;八,城市文化沉沦。针对很多城市浅薄化自己的文化内涵,缺乏文化认同感,先生指出应当如威尼斯一样保留特色的生活方式,实现文化、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对于以上弊端,先生提出城市应当发展文化竞争力,让文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使城市能够很好地承载历史、展现现实、昭示未来。他以大明宫遗址保护及其推广工程——圆明园、三星堆、殷墟、金沙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说明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并总结了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基本思路:新时期文化遗产应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应融入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

对于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过渡,先生首先简要介绍了文化遗产的等级层次规定和博物馆的建设发展现状。他结合著作《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指出厂房、遗址、自然生态环境、社区都可以建成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民办博物馆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先生列举“南海1号整体打捞”、“指南针计划”等案例,特别强调了科研水平在当今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意义。随后,他谈及文化遗产保护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并结合陕西宝鸡民众和贵州黎平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英雄举动,论述了当今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参与性正不断增强。他也指出,我们既要重视古代遗产保护也应重视现代遗产的保护,既要重视静态文化遗产保护也不能忽视动态、活态的文化遗产保护。最后,他希望文化遗产保护能与文化创造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整场讲座,单霁翔先生以丰富生动的图片和案例,深刻地阐述了城市化过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联系,犀利地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弊病,提出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和措施。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针对曹操墓的认定、文化遗产与文物的区别、身边的文物破坏现象等问题与先生展开了深入讨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