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7-11-20
来源:

17日,在香港科技大学举行的第25届学位颁授典礼上,中国作家阎连科获颁文学荣誉博士,以表彰其在文学创作与教育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阎教授以坚毅勇敢的精神写出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不朽文学巨著;他同时又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淡泊名利,只一心关顾普罗大众,将心力全投放于艺术,他那份高尚情操及傲然风骨,堪为楷模。”颁授赞辞写到。
据悉,这是中国作家阎连科获得的第一个荣誉博士。几乎与此同时,11月13日香港浸会大学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荣誉博士学位。今年上半年3月澳门大学向贾平凹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表彰其在推动当代汉语文学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国外很多作家,比如略萨在获得诺贝尔奖前在欧洲各个大学获得的荣誉博士学位就有24个,获奖后到今天差不多达到50个。中国作家不断获得学院的认可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一位学者说。
而当问起这次获受荣誉博士的感受时,阎连科说这是刘再复先生和许多中国作家在科大种下的树木,自己只是一个摘食果子的人。

创作出一种被称为‘神实主义’的作品风格
颁授典礼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科大校监林郑月娥为4位杰出学者及社会领袖颁授荣誉博士学位。科大冼为坚中国文化客座教授阎连科荣获文学荣誉博士。霍英东集团行政总裁霍震寰获得社会科学荣誉博士。马克斯普朗克传染病生物学研究所调控传染病生物学系系主任埃曼纽尔o卡彭蒂耶教授荣获理学荣誉博士学位;泰国朱拉隆功大学sasin工商管理研究院主任迪帕克o杰恩(dipak jain)教授荣获工商管理学荣誉博士。
作家阎连科的赞辞写到,“回顾中国内地文坛的潮流,上世纪80至90年代兴起一股实验式创作风潮,近年却回归写实主义。然而,阎教授一路求索,另辟蹊径,创作出一种被称为‘神实主义’的作品风格。他积极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及个人经验,再凭借文学独特的启迪力量去不断突破传统观念。他的作品糅合中国传统文学元素及西方文学风格,展现出他的东方中国世界观。”
这些极富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作品为他赢得了国内国际的多项殊荣。在海外,其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德、意、西班牙等20几种语言,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外文作品近百本。他也是首位获得卡夫卡文学奖的华人作家,并且得到多项文学奖如“卜克国际奖”及“费米娜奖”等提名;三次入围布克国际奖;作品《日熄》获得香港“红楼梦奖”。

他也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阎连科在文坛的成就也让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及香港科技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客座教授。“阎教授充满热诚,能言善道,不吝与人分享自己的文学才华,令科大学生获益良多。2013年,他出任科大驻校作家,至2016年获颁冠名客座教授席后,更为科大学生开办创意写作班,吸引来自理、工、商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学院的学生慕名参与,一同迈进引人入胜的文学殿堂。阎教授将学生的创作结集成短篇小说集,并担任主编及出版工作。此外,他并以自己在科大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出版两本教授创意写作的教科书。”赞词写到。
据了解,这两本教科书分为《百年写作十二讲:阎连科的文学讲堂》19世纪卷和20世纪卷两册,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在这两本书中,阎连科选取了19世纪和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家与文本进行分析。比如20世纪就选取了卡夫卡的《在流放地》、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艾伦.金斯堡的《嚎叫》、鲁迅的《铸剑》等12位作家及文本。谈到卡夫卡时,阎连科试图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谈到20世纪作家的时候,大家都异口同声要回答卡夫卡,谈到作品时,又多回答《百年孤独》呢?”在19世纪的文学讲稿里,阎连科又避开了诸如托尔斯泰、福楼拜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家,而捡拾起左拉的《陪衬人》、哈代的《三怪客》等作品。

致毕业生:希望他们一生做一个非常明白的普通人
据悉,科大第25届学位颁授典礼共向2185位本科毕业生,2355位硕士毕业生及285位博士毕业生颁授学位。明年将离任、最后一次以校长身份为毕业典礼致辞的陈繁昌,寄语毕业生要把握机遇,追寻理想。
阎连科在对人文中心的毕业生致辞中说,“从前,我们所有的祝愿都是对将来在社会可能成功的5%或者10%学生的祝愿,我今天特别想祝愿那些不一定‘成功’、不被祝愿的90%、80%的人,希望他们一生做一个明晓社会事理的普通人,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人是怎么回事,我应该是怎么回事,我应该怎么样生活,做一个最普通的明白人。”
阎连科说,做这样的普通人,你首先要明白自己和母校的关系,你不明白自己和母校的关系就无法明白你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他讲到三个故事,第一个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高玉宝。“高玉宝当年是家喻户晓的‘红’作家,但他是因为在人民大学认了字,读了书,也才写出来了《高玉宝》。他在80岁的时候,独自来到人民大学,一个人走走看看,坐坐转转,后来有人认出他,他说我不是那个作家高玉宝,我就是一个学生在生命的最后回到自己的母校来看一看。这为老人——高玉宝和其母校的关系,体现的正是一个人的一生和命运与母校的关系。没有母校,也就没有他的人生和命运。”
第二,他指出人和母校的关系不仅是和建筑、山水、房子、图书馆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一个学生和某一个、两个老师的关系。他说:“我是一个没有母校的人,因为没有母校,我就特别想念我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每年回去都去看他。因为他是第一个鼓励我写作的人。而今天,我以为这个年近90岁的乡村老人,他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母校。说到底,学生和母校的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学生内心深处和哪几位老师的关系。你和某一个、两个老师有关的难忘的事情,才是你母校真正的联系。所以,学生要永远记住的是老师,而不仅是学校的山水和建筑。”
第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成功人士和成功人士的聚会和联谊会,而是成功者和不成功者的联系和关系。北京大学曾经有一个90年代的广东的高考状元,现在居住在深圳,由于疾病,身体近于半植物人的状态。这是他一家常年的生活、生存出现危机。而这个时候,有同学知道后,就通过校友朋友圈给他开始持续的捐助,约定俗成再成功的人捐钱不能超过5000元,使其不让其他同学在长期捐助中尴尬和力不从心。正是他们这样的捐助坚持,才使他的妻子可以每天守护在丈夫身边,使其孩子可以正常读书”。同学和同学关系,不光是恋爱、争吵和难忘的故事,而是这种成功者和不成功、甚至是失败者之间的平等、平衡之关系。阎连科说。

本文转载自腾讯新闻,原作者syvia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