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7-10-31
来源:张隆溪

2017年10月27日下午,应我院邀请,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华裔院士、世界汉学大会理事会成员张隆溪教授在国学馆117室作了主题为“文学史和世界的文学史”的讲座。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将此次讲座设为国际学术大师讲堂,邀请杨慧林教授主持讲座。



张隆溪教授首先说明了这场主题讲演的缘起。张隆溪教授和他的团队正在撰写一部四卷本的《区域世界文学史》(regional world history of literature),试图打破以往以欧洲为中心编纂世界文学史的方式,真正做到客观呈现世界各区域的文学史脉络,介绍各区域的文学经典。


但是,张隆溪教授也指出编写文学史的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首先,他梳理了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史书写观念的嬗变。他指出,十九世纪文学史的书写是基于文献和考古,如法国丹纳的《英国文学史》提出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其指向的是通过研究文学作品,认知作者与其身处的时代。而到了二十世纪,宏大叙事开始受到批判,个人经验被强调,客观历史全貌如何认知成了一大问题,文学史书写由此遭到挑战。


其次,文学史书写在世界范围内也面临文化力量不平衡(cultural power imbalance)的问题。二十世纪初以降,西方文化都是作为强势文化而存在。在中国,受过普遍教育的知识者能够耳闻西方作家、哲人、学者的名姓,西方人却大多对中国文学的情况知之甚少;而相对而言,中国知识者亦对非西方文学鲜有关注。


张隆溪老师强调,世界文学史应该致力于把世界各区域的文学经典介绍出去,把不同的文学传统呈现给世界读者。文学经典是因其本身的内在价值,经受住时间考验的,是经过不同世代读者的选择的,而非政治或意识形态决定的。他相信,基于对自身文学传统的了解,去思考、选择文学史书写的最佳路径,这是世界文学给非西方学者的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张隆溪教授援引韦勒克关于历史书写应有方向性(direction)和价值判断(value judgment)的观点,认为应该重新思考十九世纪以来对文学史的批判和解构,文学史书写应该有其价值判断的筛选过程,这对于学术研究亦有指导作用。


在问答环节,张隆溪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张亮 /201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