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5-12-31
来源:叶君远
叶君远: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分党委书记。
2015年10月14日上午,文学院在贤进楼举办55周年院庆暨中国人民大学校友会文学院分会成立仪式。当天下午,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莅会的叶君远教授。叶老师现任教于大连理工大学,此次专程为院庆赶回母校。虽然旅途劳顿、行程紧张,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就自己在母校的求学、教学、治学经历,与我们进行了真诚而愉快的交流。
河汾门下
叶老师于1979年考入人大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师从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谈到求学经历,叶老师感触最深的就是冯其庸先生对自己的巨大影响。叶老师说,与师门其他同学相比,自己与冯先生接触时间最长,受益也最多。让人惊讶的是,他竟从未听过恩师的一堂课。因为冯先生当时已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繁忙、分身乏术。尽管不能授课,冯先生对弟子的要求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他对学生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多读书,二是具备问题意识。据叶老师回忆,当时自己平均每两周将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和另外两位同学一起到冯先生府上请教,冯先生就这些问题进行回答和阐发,有时也会就某一领域展开漫谈。与传统的课堂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既灵活又有针对性,让他受益匪浅。
关于论文选题,冯先生主张学生自选,以锻炼发现问题的能力。叶老师在读本科期间,就对吴梅村的诗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交给冯先生一篇关于吴梅村的论文。叶老师说,现在看来,那篇文章写得很不成熟,但冯先生看到之后,对论文的选题非常认可,并鼓励他勇敢地做下去。接下来,冯先生对论文写作做出了具体指导,那就是从资料入手。当时共有两种《吴梅村年谱》,但都过于简单,且不完善。冯先生提出,先从做年谱开始,广泛搜集文献,才能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当时与叶老师同门的邓安生教授选择了陶渊明作为研究课题,冯先生也是要求从做《陶渊明年谱》开始。
叶老师说,冯先生的学术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勤”字。冯先生悟性极高,聪明过人,但依然肯下苦功。在叶老师的记忆中,很少见到恩师休息。因此,冯先生的学术研究不仅在红学领域,而且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宗教等不同学科。在方法论上,冯先生提出“书面文献同实际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将王静安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冯先生身体力行,不仅在自己的研究中广泛运用这种方法,还亲自带领学生赴外地考察访学。在叶老师的记忆中,最远的一次曾行经河南、湖南、四川等多个省,历时两月之久。这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对叶老师的学术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
绛帐授学
叶老师于1982年留校任教,在文学院一直工作到光荣退休,2003年至2005年曾担任中文系副系主任,2005年至2008年担任文学院党委书记。在教学方面,叶老师总结出了三点重要的经验。
一是精心备课。务求熟练,必要的内容甚至要背下来。切忌照本宣科,需多结合自己的体会。叶老师举了钱理群先生的例子,钱先生口才学识无一不精,然而每次备课依然非常认真,甚至会照着镜子反复练习手势和表情,以求达到最好的授课效果。
二是信息量要大。不能局限于教材,而要尽可能了解文学史中的所有问题,并关注当下的学术热点。对于有争议的问题,叶老师会分别介绍不同的说法,并详细列出各自的论据,并让学生们自己进行判断,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是以问题带动课程。如讲《离骚》,叶老师就会从“《离骚》作于怀王还是顷襄王时期”的问题切入,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做研究的方法。
慎思笃行
谈到自己的治学方法,叶老师说,文献基础是最重要的。而且,研究文学的人不能只重视文学文献,历史文献也非常重要。比如,研究清朝文学,就要了解清朝的历史。此外,阅读文献要有“溯源”的意识,不能只看到你所研究的对象,而要探讨其“源”何在,才能对其“流”有更深刻的理解。
叶老师还说,读文献一定要有问题意识,并尝试自己确定论文题目。这也是从冯先生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只有培养出发现问题的眼光,研究生阶段的训练才算完整。在选题之前,先问问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对象是什么,并划定一个大致的范围,接下来就要大量阅读原始资料和相关论著,发现其中的谬误、疏漏或空白。
在谈到有些研究古典文学的论文喜欢硬套西方理论的问题时,叶老师认为,灵感只可能产生于扎实的阅读,那些大而不当的宏观研究,或是将一种理论生搬硬套到作品头上的做法,虽然一时新鲜,但必然会慢慢暴露弊端,待时过境迁,终究会被学术界所遗忘。
对于古典文学作家的研究价值问题,叶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研究文学史就要恢复文学史的本来面目,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看待其人其文。很多作家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但却被文学史选择性的遗忘。如果只以我们今人的眼光为标准,判断作家的优劣,贸然贴上标签,将有丢失历史真实的危险。
母校情深
叶老师从1979年进入人大文学院,求学授业,整整三十寒暑,对母校的感情已深深融入他的生命。三十年中,母校的风浪波折,既犹在耳目;母校的蒸蒸日上,更常喜于心。在交流中,他回忆起人大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上的的种种改善,不由得连连赞叹。如今,不仅校园变得越来越漂亮,母校的整体氛围也变得越来越开放。在多数人的心目中,人大已经由过去的“第二党校”,逐渐变成了一所拥有宽松、自由学风的大学。
对于文学院,叶老师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文学院近几年格外重视对人才的引进,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各学科研究力量不断增强,学院综合水平不断上升,正有方兴未艾之势。叶老师对学院将来的发展抱有充分的信心,他说,未来的十年,学院一定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也将继续关心学院的建设,并为之贡献力量。
两个小时的交流很快就结束了,我们送叶老师离开。雾霾四合,天色薄暮,车尘滚滚东门路。一切笼罩在暧暧昏昏之中,唯有老师的背影格外清晰,仿佛在告诉我们:但有读书心,便有读书处。
2015硕 王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