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尊龙最新版

发布时间:2011-06-20
来源:校友

文学院78级(19781982)本科、文学院82级(19821985)硕士


男,1956年出生,上海人,1978年至1982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 1982年年本科毕业后就读于该系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专业,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获文学硕士学位。 1985199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任教,任讲师与副教授。 1995年至200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任教,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与教学。 2005年至今在国学院任职。1997年起任教授,2001年起任博士生导师。已有6名硕士生与4名博士生毕业,目前指导六名中国古代文艺学方向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1990年至1991年曾赴日本九州大学访学。 1994年被选为北京市第一批新世纪人文社科理论“百人工程”成员,申报的《中国传统美育与人格建构》选题获得该工程的首批项目资助,后又获得华夏英才出版基金的资助,以《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的书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获得广泛好评。两次被中国人民大学推选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与教育部第三届青年教师奖候选人。

2003年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申报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取得申报成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基地客座教授,西南大学特聘教授。

代表性学术著作为《六朝美学》、《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主撰的《六朝清音》,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2000年获国家社科基金“中国文学类”资助《中国古代文论精神价值的现代传承》项目,资助金额为5.5万元。现已结项,成果被选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网站上刊登,以专著形式出版。

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十五项目《魏晋南北朝思想对话与文艺批评》。

代表性著作:

  《两汉精神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中华美学趣尚》,京华出版社,1995年。

  《人生交换》,海天出版社,1999年。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人海孤舟:汉魏六朝士的孤独意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

  《六朝美学》(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人生交换》,海天出版社,1999年。

  《兴:艺术生命的激活》,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和:审美理想之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年。

  《六朝清音》(主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古代文论的人文追寻》,中华书局,2002年。

  《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承续与超越---中国传统美学与当代》,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代表性论文

  近五年主要论文目录

  《走向现代的传统美学》,收入《百年美学》一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神会与妙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传统美育与美学研究的激活》,《文学前沿》,第三辑,2001年。

  《美育与人格关注》,《民族艺术》,2001年第1辑。

  《论传统美学与当代人文建设》,《思想战线》,2001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1年第11期)。

  《论六朝文学精神的演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

  《论“兴”的组合界面》,《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1期)。

  《神会与妙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兴:魏晋六朝艺术生命的激活》,《文艺研究》,2001年第4期。

  《论儒家审美人格的生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2年第9期)。

  《论中国古代文论的天赋论》,《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

  《论“兴的审美意义》,《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

  《文艺之美与天地之心》,《求是学刊》,2002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6期)。

  《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品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3期)。

  《论宗白华的魏晋美学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淮南子〉与中国古代文论精神》,《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光明日报》,2003729日,(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3年第8期)。

  《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求是学刊》,2003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

  《诗兴鉴赏与中华文艺精神》,《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诗兴活动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江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六朝文体论的人文蕴涵》,《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从“气感说”看文艺的生命激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2期)。

  《郭象与魏晋美学》,《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04年第11期)。

  《论中国古代文论精神的特质》,《求是学刊》,2004年第6期。

  《中国历代美学文库与学术史瞻顾》,《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论林语堂对幽默的解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从“神感说”探讨古代文论的“神思说”》,《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2年第6期)。

  《体大周正综赅有方》,《文学评论》,2005年第2期。

  《与六朝文士的演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

  《文学的生生不息与自然的超验意义》,《学术月刊》,2005年第6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0期)。

  《从人生忧患到审美升华》,《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王弼的阐释智慧与六朝文论》,《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收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6期)。

  《论六朝佛学对中国文论精神的升化》,《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

  《先秦儒家文论的再认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所教课程:

  本科生:1、中国文学理论史。2、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讲。3、中国美学史

  研究生:1、中国古代文艺学。2、中国现代美学研究。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中国美学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网站地图